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科技部发布《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建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科技规划纲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作用,制定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十一五”是全面贯彻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科技发展取得重要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科技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顺利完成“十一五”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科技发展进入重要跃升期。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

  (一)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改革开放,深入实施《科技规划纲要》,着力攀登科技发展制高点,着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满足改善民生的重大科技需求,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着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现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性跨越,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建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战略部署

  今后五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十一五”全面启动实施基础上,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力争在重点领域实现战略性跨越。

  ――围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技术研发、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集中力量实施一批科技重点专项。

  ――围绕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的迫切需求,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力争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公益技术,切实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前瞻部署若干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8个关键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实施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强化重点战略高技术领域研究,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的建设布局。

  ――组织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加强科技领军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建立60个左右科学家工作室、300个左右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落实,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和知识创新工程。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保护和管理。深化国际科技合作,营造更加开放的创新环境。

  三、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1.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

  以满足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战略性基础产品为重点,突破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关键技术,研发自主可控的国产中央处理器(CPU)、操作系统和软件平台、新型移动智能终端、高效能嵌入式中央处理器、系统芯片(SOC)和网络化软件,实现产业化和批量应用,初步形成自主核心电子器件产品保障体系。

  2.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

  重点进行45-22纳米关键制造装备攻关,开发32-22纳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90-65纳米特色工艺,开展22-14纳米前瞻性研究,形成65-45纳米装备、材料、工艺配套能力及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装备和材料占国内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10%和20%,开拓国际市场。

  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

  以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后续演进为主线,完成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进技术(TD-LTE)研发和产业化,开展LTE演进(LTE-Advanced)和后第四代移动通信(4G)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地位。加快突破移动互联网、宽带集群系统、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和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应用,促进运营服务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4.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重点攻克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核心关键技术,增强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主机与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协同发展,重型、超重型装备与精细装备统筹部署,打造完整产业链。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10%。研制40种重大、精密、成套装备,数控机床主机可靠性提高60%以上,基本满足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四个领域的重大需求。

  5.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以寻找大油气田、提高采收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油田技术服务和非常规天然气战略性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地质理论研究,攻克非常规天然气高效增产等13项重大技术,研制深水油田工程支持船等11项重大设备,建成8项示范工程,使老油田水驱采收率提高3%~5%,海上稠油油田聚驱采收率提高5%,勘探开发整体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水平。

  6.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

  突破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技术,完善标准体系,搭建技术平台,提升核电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的先进非能动核电技术(AP1000)核电站建设项目,全面掌握AP1000核电关键设计技术和关键设备材料制造技术,自主完成内陆厂址标准设计。完成中国的装机容量为1400兆瓦的先进非能动核电技术(CAP1400)标准体系设计并建设示范电站,2015年底具备倒送电和主控室部分投运条件。完成高温气冷堆关键技术研究,2013年前后示范电站建成并试运行。加强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安全技术支撑和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科研攻关,保障核电安全。

  7.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

  围绕“三河三湖一江一库”重点流域,重点攻克重污染行业废水全过程治理技术、重污染河流和富营养化湖泊综合治理技术、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适用于不同水源水质的净化技术、水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遥感监测等关键成套技术300项以上。重点研发监控预警设备、饮用水水质净化及输配管网检漏设备等80套以上,关键材料、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以上,成本降低30%以上。在太湖、辽河等重点流域开展综合示范,示范流域水环境质量提高一个等级并消除劣V类,基本建立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8.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针对保障食物安全和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的战略需要,围绕主要农作物和家畜生产,突破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规模化转基因、生物安全等关键技术,完善转基因生物培育和安全评价体系,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新品种,实现新型转基因棉花、优质玉米等新品种产业化,整体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9.重大新药创制

  针对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和培育发展医药产业的需要,突破一批药物创制关键技术和生产工艺,研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200个左右药物大品种,完善新药创制与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建设一批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增强医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10.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

  针对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需求,重点围绕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检测诊断、监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150种诊断试剂,其中20种以上获得注册证书;10个以上新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到2015年,重大传染病的应急和综合防控能力显著提升,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的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

  11.组织实施大型飞机等其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节能环保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循环应用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半导体照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蓝天”工程、废物资源化等科技产业化工程。加强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快速提高我国节能环保领域整体技术能力及产业竞争力。

  2.新一代信息技术

  推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网络终端、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实施新型显示、国家宽带网、云计算等科技产业化工程。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创新,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智慧城市、智慧工业、地理信息、软件信息服务等相关技术,促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3.生物产业

  大力发展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实施生物医药、生物医用材料、先进医疗设备、生物种业、农业生物药物、先进生物制造等科技产业化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制造过程的绿色化、低碳化,加快发展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4.高端装备制造

  重点发展大型先进运输装备及系统、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制造与基础制造装备等。实施高速列车、绿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务机器人、高端海洋工程装备、科学仪器设备等科技产业化工程。研发高速列车谱系化和智能化、绿色产品设计、机器人模块化单元产品等重大关键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5.新能源

  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新一代生物质能源、海洋能、地热能、氢能、新一代核能、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等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实施风力发电、高效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智能电网等科技产业化工程。建立健全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促进新能源应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和模式的研发,有效衔接新能源的生产、运输与消费,促进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6.新材料

  大力发展新型功能与智能材料、先进结构与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新型电子功能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实施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稀土材料等科技产业化工程。掌握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加工、高效利用、安全服役、低成本循环再利用等关键技术,提高关键材料的供给能力,抢占新材料应用技术和高端制造制高点。

  7.新能源汽车

  全面实施“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实施新能源汽车科技产业化工程。坚持“三纵三横”的研发布局,建立“三纵三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面掌握核心技术,加快整车系统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示范,形成整车及零部件工业体系,建设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产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系统,使我国跻身新能源汽车产业先进国家行列。

  五、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

  紧紧围绕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需求,以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重点,引导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为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大力发展惠及民生的科学技术。

  六、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是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长远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源泉,必须依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予以强化部署。

  七、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是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基本建成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资源和条件支撑体系。

  八、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规模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根本保障。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九、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

  扩大科技开放、加强合作交流是适应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我国科技发展国际化战略,以全球视野搭建合作创新平台,营造开放创新环境,充分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融入全球科技发展潮流,在更高起点上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的统筹规划和系统推进,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十一、强化科技政策落实和制定,优化全社会创新环境

  进一步加强科技政策法规的落实,加强创新政策措施的衔接配套,进一步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环境。

  十二、切实保障规划实施

  为有力推进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周密部署,落实责任,强化监督,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与制度保障。

  本规划是深入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攻坚的五年规划,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国科技界、经济界、企业界等社会各界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奋发图强,开拓创新,为顺利实现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而努力奋斗!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