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三问三答解读“数字攀枝花” 数字化为民服务

“数字化”既要为政府服务,也要为企业、老百姓服务。

  “建‘数字攀枝花’,首先要明确当地需求是什么?”

  “攀枝花作为工业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后,城市该如何发展?用信息化要达到什么目标?”

  ……

  3月22日,在攀枝花举行的“数字攀枝花”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和攀枝花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就当地如何推动“数字化”展开热烈讨论。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针对攀枝花这个2002年就成为全国第一个用世行贷款构建现代化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系统框架的城市而言,“数字化”不仅是一个普泛的管理系统,而应当针对当地实际量身订做。

  一问:“数字化”如何帮助资源型城市“转身”?

  一答:结合实际对接国家战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攀枝花人,该市公安局的工作人员尹合林一直对攀枝花有这样的忧虑:“攀枝花是一座工业资源型城市。如果有一天资源枯竭,城市该如何发展?”

  基于这样的忧虑,当天参会的他一发言,就抛出了这个问题:“现在进行的‘数字化’、信息化,如何才能帮助这座城市进行‘转身’?”

  尹合林的问题引起共鸣,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陈秀万试着解答:“建设‘数字攀枝花’首先应该研究怎样和国家的战略相对接,这样才能获得政策支持;其次要建立空间信息的共享平台,搞应用工程,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在这样的前提下,”陈秀万说,“结合攀枝花的实际进行总体规划,从解决地方最想干的事情入手,对攀枝花各部门的信息化分步实施,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一问:信息平台技术人才该如何实时“更新”?

  一答:以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中心为依托,着重培养技术骨干

  “我们的基础空间数据信息走在全国前列,但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缺乏。”攀枝花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张维宏坦言,“比如手机的导航电子地图老不更新,谁还会用呢?”

  对此,该市发改委的许蓉梅深有感触,“现在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信息平台,也有相应的技术人才,但这些人才不可能永远在一个岗位上,调动后必然出现空缺。”

  “信息化的建设和相应人才的建设应该配套。既然北大数字中国研究院和攀枝花市政府有合作,那么我们既可以为攀枝花培养人才,也可以请专家来当地互动授课,但这毕竟不是长远之计。”陈秀万建议,可以分层次地培养人才,以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中心为依托,着重培养技术骨干,培养这些“通才”们为各部门解决技术难题,而各部门的只剩下少量的人力做好本部门的后台服务等简单性工作,这就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本。

  一问:如何“数字化”才能让老百姓生活更为便捷?

  一答:推行“市民卡”,整合服务渠道

  “数字化”既要为政府服务,也要为企业、老百姓服务。会上有人提出:“老百姓要办一件事,往往要跑多个部门,如何进行‘数字化’才能让大家的生活更为便捷?”

  来自神州数码的博士易发说,“神州数码目前在全国30多个城市推行 ‘市民卡’,将市民的民政、计生等600多项数据整合在一起,通过整合服务渠道,将政府服务以及公共交通、水电气、住房物业等在内的公共事业和商业服务‘绑定’,为市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多用途服务,节约老百姓的成本。”

  易发所说的“市民卡”引起了攀枝花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中心主任李少昆的积极回应,他透露,目前“市民卡”已经成为该市城市重要的民生工程,“今年我们就要拿出‘市民卡’实施的方案和规划,明年准备开始启动。”(秦勇)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