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早已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逐渐转变为生活的“第三空间”。随之而来的,是汽车座舱也在不断迭代。
自从汽车装上了收音机,它就不再是纯粹满足出行需要的产品。第一代座舱通过收音机、磁带播放器等,为乘客提供简单的车载娱乐功能;2000年左右,中控屏、车机系统开始出现,第二代座舱开始为用户提供导航、娱乐等较为丰富的车载信息娱乐功能。
如今,汽车座舱融合了智能技术,通过更大的中控屏、液晶仪表盘、HUD、流媒体后视镜等,带动车内音响、座椅、灯光、显示等设备的全面升级,用户得以在驾驶的同时享受信息娱乐、人机交互、视觉感知等典型功能。
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用户流量已经见顶,包含大量数据的汽车成为互联网厂商待开发的洼地。
中金公司认为,随着智能座舱软硬件升级,单车价值量也在不断提升,将带来千亿级增量市场。到2025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空间达1196亿元。
智能座舱难以复制手机生态
提到智能座舱,必定离不开一场与手机的“终端话语权”角逐。
二十世纪末,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称造车是“沙发加四个轮子”;2021年,手机巨头跨界造车,雷军则带着“造车是手机加四个轮子”的宣言进场。
当前,汽车产业在经历新四化转变,智能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方向上的变革正在不断深化,但互联网汽车与智能汽车,这些概念的中心词仍然是汽车。
有业内人士向泰伯网表示,汽车作为具有移动运载能力的大宗商品和交通工具,其本质和手机不同。同时,汽车的基本属性和能力没有变化,互联网、智能以及服务等新手段、新能力都是为汽车赋能的部分,是为了让汽车变得更好。
车和手机是两个天然适合不同交互方式的系统是业内共识,但目前智能座舱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成熟的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将大部分手机应用移植到车机上,未必能使用户具备良好体验。
泰伯网了解到,尽管手机生态中有很多方面值得汽车产业学习,但智能座舱和手机生态存在较大差别,简单照搬手机生态则是行不通的。
具体体现在手机生态的产业链要比汽车简单得多。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而手机只相当于汽车上的一个小总成,汽车硬件生态远比手机复杂。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