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没有出马云这样的人”之问还依稀在昨天。
不少民企大佬用“上海不适合创业,而是需要企业做大后来展业”的说法做出了当时的回答。可惜,一大批创新企业即便做大后也并未将总部迁至上海。
掐尖儿策略落空后,上海开始学习深圳、杭州的经验,培养自己的创新企业,急切希望通过一波儿成功孵化的例子为自己重塑人设。
其中包括青浦北斗西虹桥、闵行等航空航天应用基地的试水。
别墅换北斗
漫长的试水过程自2011年起就拉开了序幕。
2011年,上海市推进北斗产业时,在行政上打通了开设园区的通道,杨浦、青浦、闵行都被列入上海市卫星导航协调小组,同时开始竞争几个北斗项目。
次年(2012年),上海集研发设计、应用推广功能为一体的北斗项目基地决定落户其西郊的西虹桥。基地长不到500米,宽不过200米。
这里河道纵横,周边是别墅区。倘若青浦区政府将这块地用于建别墅,光土地出让便可收入近10亿元。但青浦区政府决定投资近7亿,欲在北斗高科技领域有所突破,而当时基地是只有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一栋楼。
决定开建后,青浦区收购了一家培训中心,把楼栋进行规整装修,计划在2013年最后一天开园。按照预期,2013年底,华测等11家企业拿了钥匙,次年3、4月份企业搬迁入驻。
当时,大家对于创业的热情似乎随“双创”概念回到了二十年前的“92南巡”,坐拥写字楼、园区的房地产大亨转型成为了创客空间合伙人,端坐在皮质转椅上与各大CEO们讨论互联网、高新科技的未来……
政府即便并未直接参股,也尽量给予了盖楼、给政策的支持。仅2014年一年,这栋楼就满了员。当年园区的产值有2个多亿,2015年产值翻番。
目前,西虹桥基地有近40多亿产值,每年近50%的增长率。这一数据基础上,上海已经将三年内在北斗时空信息领域打造5家以上上市企业提上了日程。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