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包头五月将建成覆盖全市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

经过2年艰苦努力,今年5月,“数字包头”这个曾经看不见、摸不到的项目,即将变为现实,届时包头将建成覆盖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不仅可提供空间信息的存储、管理和显示,还支持区域内自然、社会、经济、人口与环境等信息在统一的地理空间位置上集成等。

  如果有人告诉你,只需通过互联网登陆数字包头信息平台,就可以足不出户洞晓包头任何一条路上公交线路,任意一家药房,你会做何选择?如果突发火灾,消防部门只需轻点鼠标,便可在网络找到最佳的出警路线、消防栓位置和最近的水源,你会有何感受?如果政府需要作出重要决策,通过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自然、社会、经济、人口与环境等信息一应俱全,决策出台将更快更准更全面,你又做何表情?告诉你,这只是“数字包头”服务项目的“冰山一角”。

泰伯网

3D版钢铁大街

  经过2年艰苦努力,今年5月,“数字包头”这个曾经看不见、摸不到的项目,即将变为现实,届时包头将建成覆盖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不仅可提供空间信息的存储、管理和显示,还支持区域内自然、社会、经济、人口与环境等信息在统一的地理空间位置上集成,该项目预计投入近千万元。从那一刻起,包头市可以尽享城市数字化的科技盛宴,而建设数字城市、全面实现城市的信息化更意味着必须对市民、企事业单位、政府负起更大的责任,无处不在地体现服务意识。

  何为“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的概念最早来源于数字地球。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发表了题为“数字地球:在21世纪认识我们的行星”的讲演中,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新概念———在三维地球的数字框架上,按照地理坐标集成有关的海量空间数据及相关信息,构建一个数字化的地球。“数字地球”勾勒出人类数字化生活的美好愿景,很快,在这次演讲之后,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数字城市”的研究与建设作为其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之一。

  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自2006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到2010年,国家测绘局将在全国范围内打造百座数字城市。

  2007年,包头市入围“数字城市”项目首批试点城市,市国土资源局担负起打造“数字包头”的历史重任。从2008年7月12日“数字包头”项目设计书顺利通过国家测绘局组织专家评审后,经过两年的不懈奋斗,包头国土人将于今年5月交上他们的完美答卷。

  事实上,“数字包头”不仅仅是城市实体在计算机中的虚拟表达,也非单纯地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各个运作层面的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工具,如今数字城市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已从以往的技术驱动型向更注重为政府、企业和民众服务转型,而这也反映了建设数字城市的核心责任所在———服务。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重明表示:“数字包头”是“市民工程”,而非“政绩工程”,因此,“数字包头”建设更注重贴近大众,服务民生,使全体市民都能享受“数字包头”的益处。

  “数字包头”诞生历程

  去年6月,天气已炎热起来,“数字包头”项目进入了基础数据收集阶段。为了更详尽地标记空间地理信息,从事数据制作人员不仅要到民政局、公安局采集信息,甚至走上大街,不厌其烦地一个个门牌号地核实地名、地址、单位名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数字包头”是他参加工作以来参与的最大项目,他和同事们都把工作做到了最细,希望通过包头国土人的手早日实现包头市的信息化系统。

  包头市作为“十一五”期间国土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试点城市,“数字包头”项目建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包头市数字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项目实施。

  2008年7月12日,“数字包头”项目设计书顺利通过国家测绘局组织专家评审;2008年12月,完成全市1:1万、1:5万、1:25万的小比例尺空间数据库和主城区275平方公里1:1000大比例尺空间数据库;2009年10月,完成包头市市域1017平方公里0.2米分辨率的数字航空摄影,生产的航摄数据是目前为止我市覆盖范围最广、清晰度最高、现实性最强的数字影像;2009年12月完成了我市7.2平方公里覆盖主干道钢铁大街两侧三维仿真模型,使地理信息数据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和使用。

  “数字包头”是按照地理坐标整理的全市信息系统,是在多尺度、多种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支撑下,通过对多方信息资源的整合而构筑的一个数字化包头,既可对包头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与量化分析,也可以对未来发展进行三维描述、预测和虚拟现实的前瞻性分析。

  随着数字包头地理空间框架的初步形成,“数字包头”已经初见端倪,我市正大力推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形成基础地理框架数据平台的统一,并通过基础数据共享和交换机制,保证基础数据的及时更新和行业专题数据的共享,为“数字包头”建设提供通畅的“血液”。

  据了解,市国土资源局将力争今年5月份建立完成“一套基础地理数据库、一个公共信息平台、二个示范应用系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础,让百姓共享发展硕果,用数字化、信息化来诠释文明包头的创新内核与巨大潜能。

  “服务意识”集中彰显

  “以前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开展的信息化建设,由于没有空间地理信息平台作为支撑,只能以文字、列表、图片的二维形式反映,直观性、动态性较弱,直接导致机动反应滞后。‘数字包头’的运用将市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推入了三维动态时代,可有效提高各职能部门的办公效率。”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负责人介绍道,“数字包头”项目最大的功能在于服务,他们正在与环保局、消防部门共同建设环保污染源监测系统和消防应急指挥系统,作为“数字包头”项目的典型示范应用。此举将充分展现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在环保和消防管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数字包头”可一改环保监测及消防应急保障的传统手段,将机动反应时间降到最低。

  据了解,“数字包头”项目的服务对象有三:政府决策、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市民。

  今年5月,将与市民见面的“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把全市多部门、多行业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和开发应用,为全市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市民提供全新的、开放的、交互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一旦政府需要作出相关决策时,便可通过“全市统一的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及时掌握最新动态进行分析整理,快速作出更准确、更全面的决策。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数字包头”可为市民提供电子地图、交通信息等查询。未来的“数字包头”,还可提供规划成果公开与公示、地价查询、在建项目及拆迁信息查询等多项服务。

  “数字包头”建设任重而道远

  “‘数字包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数字包头’是我们这座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国土资源局有责任、有义务紧扣网络资源与数据资源共享这两个核心环节,作好规划,解决政策、标准和设计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数字包头’建设,为包头的经济发展贡献新的增长点,为包头的百姓提供生活的便捷。”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兰维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政府、有关单位和专家必须研究数字化城市建设中的产业链模式,通过政策、法规和调控的手段,保证数字化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而各类企业在数字化城市的产业链中明确自身的定位,努力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中的可持续推动力。

  专家同时指出,靠任何一个部门或行业的力量实现标准化是难以行得通的。政府必须实行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协调和管理,否则,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自行其是,势必造成网络分割、重复建设、资金分散和资源浪费。

  对于未来包头的展望,王重明满怀信心地表示,那将是一座数字化的智慧城市,每一座建筑、每一盏路灯、每一个部门……都以数字的形式与社会、百姓的需求保持着最紧密的互动关系,只需轻点鼠标,需求即可变为现实。可想而知,那时的塞外鹿城已插上“数字”的翅膀,驰骋翱翔,包头的经济、包头的百姓、包头的未来又将是何般模样?(记者 洪彬)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