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四年前,一段有关我国北斗系统的演讲在网络上刷屏。
而演讲者也被大家称之为“军工女学霸”、“北斗女神”。
她叫徐颖,当大家好奇的搜索这个名字时,发现了更让人惊艳的简历。
她是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博导,在职期间,仅个人所承担的项目总经费就已超过5000万元。
演讲过后,她又变成了科学界的“网红”。
直到现在,她还没有习惯自己的“网红”属性。
“作为一个求实讲真的科研工作者,我非常清楚我的颜值离大家的称呼还有极大差距。”
但是她还是觉得可以借这个名号,借机为大家科普知识。
因为她说:“科学家是一个光荣的职业。在科研人员的未来发展中,我最担心的是出现科研人才的断代问题,所以科学普及的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
“科学家”这个职业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遥远而且是饱有敬畏的,而对于徐颖来说却有点“顺其自然”的意味。
因为在徐颖的世界里,学习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对于她也从来不是问题。
在4岁半的时候,因为没人带她,妈妈就直接把徐颖送进了一年级的大门。
本以为小徐颖只是“陪跑”选手,谁知徐颖的成绩越来越好。
到了高中的时候,徐颖的理科非常好,她说,“我未来有可能当个物理学家或者是科学家。”
1999年,她考入了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之后又考入北京理工大学进行硕博连读。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她也没有太过考虑。只是感觉到“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所以就选择了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
“对于这个专业,当时谈不上特别热爱,但也干得下去,一切都很顺其自然。”
2010年,徐颖博士毕业,那年正逢中科院二代导航专项总体部成立,她又“顺其自然”地就业了,真的成为了一名科学家。
做科研是苦的。
她日常的生活就是七点钟起床,不堵车的情况下,从家到单位需要40分钟左右。为了节省时间,她一般会买点包子在路上吃,八点半前赶到单位,开始一天的工作。
工作到凌晨后就直接睡在办公室,即便是周末也不例外。
而且,在高强度的工作中,徐颖出现了脱发和失眠的症状。
“这个行业本身就是这样,一定是一段时间的寂寞和耕耘后,你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在2007年徐颖开始接触北斗接收机,从设计电路板,到买元器件,调试电路板这样的工作做起,现在从事一些算法和整体方案的设计工作。
对于徐颖来说,科研最大的乐趣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她说:“整个研究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可能又会发现新的问题,再发现,再解决,这让我觉得充满挑战,非常高兴。”
2016年,徐颖参加了一个公益讲坛,为大众揭开北斗的神秘面纱。
她在演讲中拿《鲁滨孙漂流记》举例子:“假设一个人漂流到孤岛上,如果选择GPS,他只能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无法通知别人来救援。如果用的是北斗,他既可以知道自己在哪,还能把位置发送到方圆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公里之外。”
演讲过后,徐颖走红了,大众除了北斗还对她女科学家的身份充满兴趣。
但徐颖说,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依旧存在,但永远不要遗忘女性,女性可以创造的奇迹是人无法想象的。外表并非女性唯一的筹码与武器,弱小身躯下暗藏的巨大能量,犹如让人无法呼吸的巨浪,拍岸而来。
曾经,徐颖也遇到过性别歧视,在一家企业面试时,一名男性面试官表示女生不适合做科研。
当时,徐颖就直截了当的回怼面试官:“没有不适合做科研的性别,只有不适合做科研的人。”
后来,当徐颖当了导师,她坚持“男生女生一样用。”
她不认为男生就一定思维开阔,女生就一定细致、有耐心,而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强项去分配。
招学生的时候,她也从不在乎性别。
曾经,一名女生来参加研究生面试。虽然对卫星导航了解不多,但提出的一个问题让徐颖决定留下她。“我就想知道卫星为什么挂在天上不掉下来?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酷的事情。”
徐颖说,在她身上有成为科学家的一个基本素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
直到现在,徐颖看到有朋友圈在讨论“如何在工作的同时把家庭和孩子照顾好”时,她也会在底下留言:
“不要那么为难自己,你做不到的”。
但比起对性别的歧视,她更担心20年后没有热爱科学的学生。
“在我小时候,很多孩子的职业理想是科学家,大家觉得这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会这样认为了,很多孩子告诉我,他们长大了要做明星。”
所以,现在的徐颖甘愿抽出自己休息的时间,顶着“北斗女神”的光环为更多的孩子们科普知识。
而这些付出也让徐颖看到了惊喜和希望。
有一次, 徐颖在山西扶贫的时候为当地学生科普北斗,结束后,有位小同学问她:
“老师我想考你的研究生,我现在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虽然他离能考研究生还有好多好多年。”
但是这个问题,让徐颖高兴好久好久。
在她心中,坚信:
单个人未必能改变历史,却能连缀历史。
单个人虽未必能左右潮水的方向,但却能留下一连串的涟漪与波光,守望着天空、大海与星星的方向。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