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上海:要用新基建打一场“翻身仗”

“错过”的互联网十年,上海将用新基建赶上来。

  上海版“新基建35条”终于来了!

  《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了指导思想、行动目标、4大建设行动25项建设任务、8项保障措施。3年内,将有600亿政府投入,撬动2100亿社会资本。

  “错过”的互联网十年,上海将用新基建赶上来。

  01

  再现“1992”

  “BAT这种级别的公司,和上海从来没关系。”2018年,一位上海人有些委屈地写下了这句话,之后,那篇题为“上海是怎么错失这些年的互联网机遇的?”的文章被反复刷屏。

  或许从那时起,不,应该是从更早前开始,上海已经在“屏着气、憋着劲”,准备好好打一场翻身仗。

  如今,互联网人口红利正在消退,各地目光都放在了“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带来的新基建机遇中。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中旬,全国已有13个省区市发布了2020 年“新基建”相关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其中 8 个省份公布的计划总投资额共计 33.83 万亿元。

  这一次的机会,上海无论如何不会错过。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5月7日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这样介绍刚出台不久的《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下文简称《行动方案》”):“要对标一流水平,围绕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进行统筹布局,全力提升新型基础设施能级。初步梳理排摸了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

  上海的思路很清晰:打好整体数字基础,完善新型城市化管理模式,带动长三角一体化经济驱动力,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数字化国际贸易口岸。

  从去年8月国务院公布关于同意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批复,并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之后,上海似乎迎来了另一个1992年,一个新的建设高潮。

  “以前就是黄泥湾,后来可不得了,真是一天一个样子,现在侬看看,到处都是高楼的呀。”谈起当年上海的建设奇迹,不少上海人仍是一脸骄傲。

  当年,邓小平在上海期间发表一系列重要谈话,要求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此后上海建设浦东新区,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用基础建设迅速夯实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地基,成为改革开放浪潮中的中国名片。

  如今,上海要进一步夯实数字化国际都市的“地基”,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上,完成整个城市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打造上海新名片。

  02

  “玩转”数据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首次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提出。《行动方案》则明确表示,充分利用好超大规模城市海量数据资源,建设城市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支撑城市治理全方位变革。

  这也意味着,上海这一轮新型基础建设,势必围绕数据做文章。

  “数据中心在‘新平台’中的地位特殊,被认为是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是数据、计算、网络的基石。”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张建明表示。

  张建明介绍,“近年来为适应城市发展定位,上海统筹数据中心布局、规模、用能,提出了“存算一体、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绿色集约”的建设目标。在已建12万架数据中心基础上,明年一季度前,全市将新增6万机架供给,直接投资约120亿元,将带动投资超过380亿元。6万机架的用能释放,也发出了本市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信号。据测算,数据中心对产业支撑的溢出带动效益明显,单位机架间接产出是直接产出的近20倍。”

  事实上,上海已经先一步为数据流转、应用做好了准备。

  去年10月,上海发布实施的国内首部针对公共数据开放的地方政府规章《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暂行办法》,为公共数据进一步开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至去年年底,上海已面向社会累计开放2100项公共数据集,并上线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张英表示,上海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集聚态势,在企业方面,全市的大数据核心企业已经突破情境的效应,商业数据交易占到全国公开交易量的一半以上。

  而要真正“玩转”数据,让数据为应用和监管做“加法”、做“乘法”,需要完善的城市监管体系。

  03

  “绣花”式治理

  上海人的精致,深入到骨子里,对城市的管理也一直以“精细”闻名,但曾经,这确实被“吐槽”的一个点。

  “在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时代,过于细致的管理模式或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活力。”某互联网业内人士表示:“当时经济发展水平还没跟上,无法支撑精细化管理的高昂成本。”

  但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精细化管理的时机真正到来了。通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社会治理“一网统管”,上海将精细化叠加智能化、科学化,形成新型智慧城市监管体系,转变为了社会监管、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而今年的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将上海精致化管理的优势在极端条件下充分展现了出来。

  “智慧城市的治理水平大幅提高,信息更加公开透明,数据入口和展示场景让更多民众迅速了解疫情情况,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恐慌情绪。可以看出,信息化加速了政府部门疫情防控体系的运转,而在数字化程度高的地区,工作推进相对顺畅很多。” 某医疗信息化专家这样对泰伯网表示。在他看来,上海分层次、有主次、动态化、重细节的疫情防控体系在各个省市中算得上是佼佼者。

  上海住建委向媒体透露,上海市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已归集、融合了路灯、消防栓等1495万个城市部件、2.68万公里地下管线、5000多个建筑工地、1.4万多个住宅小区、3000多处历史保护建筑,及1.3万多幢玻璃幕墙建筑等100多个数据项,目前已在全市16个区224个街镇投入使用,并将逐步纳入综治、市场监管、110非警务以及12345投诉处置的内容,尽快形成2.0版本。

  疫情期间上海“一网通办”提供了一系列“不见面办理”“零接触服务”,数据显示,新冠肺炎防控专栏累计访问量突破2.54亿次,“随申码·健康”累计使用次数超3亿次。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12月2日发布的《2019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显示,2019年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为105.86,相较上一年提高0.73,6年以来持续保持增长势头。

  04

  “虚拟上海”

  “超大城市治理要画好‘工笔画’、像绣花一样精细”,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如此强调。

  按照这一思路,《行动方案》提出将在建设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社会治理“一网统管”基础支撑平台的基础上,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上海这一动作还将影响整个长三角地区。《行动方案》也同时提出,将探索建设临港新片区互联设施体系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慧大脑工程。

  “《行动方案》里提到的数字孪生城市,应该是广义的数字孪生城市,需要在狭义空间领域数字孪生城市的基础上,叠加政务、人口等多种数据形成数据基底。” 上海测绘院副院长顾建祥表示:“这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协作配合,也需要充分的时间来打磨,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诚如所言,后续上海还将推动支撑“一网统管”的新型城域物联专网,支撑人工智能产品研发、应用及解决方案的基础性软硬件平台,支撑工业互联网的成果转化平台、标识解析节点等建设,以及电网智能基础能力建设、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等项目。

  如果能够实现,这将是一座真正意义上动态、可实时监控的“虚拟上海”。

  “当然,前提是先把物理世界在虚拟世界中完整地呈现出来,现实中有什么,虚拟世界中就要有什么。也就是说,要按照数字孪生的要求集成空间数据,这需要运用新型测绘手段完成全要素、全空间、全息数据的采集工作,也需要集成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多重手段共同完成。”顾建祥表示。

  “好像各家在做智慧城市的时候都更偏重智慧政务等服务层,忽略了整个城市的空间概念。但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如果忽略整体空间,很多应用是没办法落实到位的。”腾讯云微瓴产品运营总监李洪飞向泰伯网表示。

  而要建设跨区域的智慧大脑工程,更加要打好空间数据基底,做好统筹规划。在这方面,长三角各地方政府及自然资源部门,已经有所动作。

  4月9日下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对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年)草案进行了讨论。示范区建设重点是要形成“1+1+6”的规划体系,其中第一个“1”是指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2019-2035年)草案不仅将是全国第一个跨省级区域的有法定效力的空间规划,而且将实现跨省级行政区“一张蓝图管全域”,为未来示范区一体化智慧监管打好空间框架。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