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产业无疑是一个很有优势的产业”。
中国无人机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航空产业研究室主任金伟表示。
近年来,技术的飞快发展和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很多人预判无人机为未来最有前景、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从个人航拍、影视拍摄、农业植保,到地理测绘、消防救援、应急通信,无人机产业相应的商业场景与模式应运而生。
在金伟看来,无人机已经形成了产业规模。据2017年全国各地的统计,全国整机企业大概300多个,产值规模在2017年达到了230亿,年销售300万架,增速67%。截止2017年年底,工信部《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民用无人机到2020年将达到600亿,到2025年将达到1800亿元,这是整个市场规模。
“黑飞”又见“黑飞”
毋庸置疑,产业的发展使无人机飞得更高、更快。
只不过,“黑飞”的状况为无人机产业频频添堵。
2017-2018年,我国全国范围内陆续发生多起重大无人机“扰航事件”,特别是西南地区成都、重庆等机场遭遇无人机连续入侵事件,造成了大批航班备降、延误,对航空安全、公共安全形成较为严重的威胁。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的无人机“黑飞”案件,甚至惊动空军战机。2018年年底,案件以四名涉案被告人均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为终。
不过,事件的影响依然在发酵。
根据案件描述,2018年2月7日下午,违法操作飞行器的某技术有限公司员工唐某与北京某航空有限公司郭某等4人,操纵油电混合动力无人机在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范各庄上空约1000米高度,对矿区进行航空测绘。这4人不但都不具备操纵无人机资质,更没有申请空域。
值得注意的是,该案件涉及的无人机为固定翼无人机。有相关网友分析,固定翼是指类似固定翼航模外形的较大型飞机,加上飞控,再加上信号增程器。在此之前的“扰航”事件,都是这种没有限制、飞行高度达一公里高的改装无人机。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