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卫星遥感技术专家面对地震等灾害的思考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以国内外遥感卫星等科学手段组成的“太空救援队”,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基础信息。地震过后,加快我国遥感卫星的研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构筑我国防灾减灾天基信息保障系统,日益引起专家的重视和关注。日前,在五院组织的抗震救灾中遥感技术应用与启示研讨会上,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冷静的思考。

  太空“千里眼”  抗震“及时雨”

  在汶川大地震救援中,国内外遥感卫星在第一时间内提供了最新的观测数据,显示出科技抗震救灾的威力,成为此次抢险救灾中的一大亮点。据国家减灾委提供的数据,截至5月26日21时,国家减灾委获取我国资源一号02星等5颗卫星728景数据,其中灾前419景,灾后309景。

  我国在充分利用国内卫星资源的同时,还于汶川地震发生后一小时内,按照《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启动了相应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提请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印度、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11个主要航天机构的20颗卫星,为灾区提供了409景数据,其中灾前195景,灾后214景。

  这些图像数据犹如及时雨,给灾区带来了甘露般的滋润。一张又一张卫星图片传到了抗震救灾指挥部,为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科学组织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目前,我国正继续与各国航天机构以及多边组织积极协调,争取获得更多空间信息,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应对突发灾害 需多种手段配合

  虽然遥感卫星在抗震救灾中又一次展现了航天高科技的风采,为抗震救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会专家认为,这次大地震也对加快我国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建立健全我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出了要求。

  第一时间获取准确信息,对于了解灾害,正确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专家认为,虽然我国的遥感卫星灾后很快获取了灾区的信息,但是目前我国在轨运行的遥感卫星数量还远远不够,多颗卫星组网的联合立体观测尚未实现,达不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任何目标实施全天时、全天候的立体监测的要求,在突发的灾害面前,很难对灾区实施快速覆盖,很难保证及时为抗震救灾提供大量的卫星影像。

  同时,我国现有的遥感卫星的综合利用也需要大大加强。加强我国地球观测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多种卫星、多种手段一起应用,以保证应急期间在第一时间快速获取卫星数据,是应急监测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专家认为,在抗震救灾中,仅仅能为灾区提供能判别出较大的山体塌方、堰塞湖等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提供的图像既要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也需要可见光图像和微波遥感图像相互补充,这样才能提供丰富可用的信息。如何进一步提高遥感卫星图像分辨率,在加快可见光遥感卫星技术发展的同时,加快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发展,充分发挥微波遥感的威力,多种遥感手段相互配合,及时获取更多的全天候、精细化、高精度、定量化、信息丰富的灾区图像,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

  利用航天技术 构建防灾减灾体系

  大地震之后,如何发挥航天高科技的作用,提高我国减灾防灾水平,与会的专家在思考。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一次重大自然灾害都会考验电力、通信、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专家认为,只有通过对自然环境异常进行全面、长期、有效和连续不间断的监测,才能确定成灾预兆,测量变异参数,并对灾情进行监视和评估。天基信息保障系统的建立,具有其他地面手段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国家减灾防灾天基信息保障体系建设势在必行。作为空间基础设施,需要早规划、早实施,尽快投入运行。

  国家海洋局的专家认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是“测、报、防、抗、救、援”防灾减灾体系链中的先导性措施。通过对自然灾害的监测,从而为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预报、抗灾、减灾,提供更快、更准、更丰富的信息,是抗灾减灾工作的首要环节。在加强地面各类要素观测的同时,迫切需要快速发展全天时、全天候、高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多种用途的对地观测系统,这类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越早越好。

  国家减灾委的专家认为,应该尽快实现环境减灾星座与高分辨率卫星组网运行;要建立国家级卫星、航空资源应急协调长效机制;建立基于减灾卫星应用系统,建立多星、多载荷、高时效的遥感减灾应用平台;突破多星资源应用关键技术,推广遥感减灾应用示范工程,提高地方遥感应用水平。

  五院的专家认为,应急救灾对我国发展高分辨率卫星技术手段方面,提出了高清晰、多时段、全天候、多谱段、三维立体成像、数据存储回放等需求,必须迅速建立由数颗卫星和相应地面应用系统构成的国家防灾减灾天基信息保障体系,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无缝隙的监测和预报,并实现适时可靠的传输与共享。针对我国现有的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以及环境与减灾小卫星星座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应补充发展高分辨、宽覆盖、多频段、多极化的微波遥感成像等技术。

  抗灾减灾必须具备机动快速调度与服务能力,在灾情出现前后能对受灾区域实施不间断监测。为此,国家减灾委专家建议在3至5年内,利用已有技术发射多颗高分辨率雷达观测卫星,同时实现环境卫星与高分辨率遥感系统星座组网运行。

  一些专家说,建设空间基础设施,首先要做好总体设计,研制防灾减灾系列卫星,保证卫星长寿命在轨连续运行;逐步提高探测器的性能,不断加强定量化应用基础和技术研究,提高卫星应用水平;保证星地系统一体化运行,实现多卫星的统一调度,发挥卫星的综合效应。

  专家们建议,加快雷达卫星的发展,增加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在轨数量。由于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在灾害监测上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大范围观测,不受灾区环境影响,可对任何危险地区进行监测的优势,专家建议要加快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发展。由于震前,震期和震后要求差别大,特别是震期对时间分辨率要求很高,单颗星很难满足要求,所以要考虑采用多颗星组网连续覆盖,从而具备全天候监测能力和凝视能力;实现多频段、多极化;通过多频段、多极化数据融合,以获取更多信息;要大幅度提高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测绘部门的专家认为,要加强高性能、高效率测绘卫星的发展,以提高抗灾保障能力和效率。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