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起特斯拉无人车事故曝出后,曾有美国专家认为这一领域的热度将有所衰退,有意进军的厂商可能会放慢脚步。但是许多公司仍在努力挤进这一轮变革大潮中,无人驾驶技术的竞争已如火如荼的展开,甚至已经涉及到海陆空三位一体方面。
无人驾驶汽车战场硝烟弥漫
一提到无人驾驶汽车,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谷歌、苹果 、特斯拉这些科技企业。传统汽车厂商的消息极少。事实上,传统汽车厂商一直都在深耕这一领域。包括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通用汽车等早已开展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和试驾,走在了高精尖科技的前端。
随之而来,今年6月初中国云计算大会上,百度高级副总裁、技术战略委员会主席王劲表示,百度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无人驾驶汽车;捷豹路虎公司7月12日宣布将研发具有越野能力的自动驾驶系统,系统将采用声波、雷达等实现无人驾驶;同日,腾讯 、富士康等联合成立的和谐富腾公司也宣布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完成首轮融资,并宣布将研发无人驾驶技术,计划于2020年推出......很多国内外的知名厂商都表示要凑个热闹。
虽然面临如此之多的竞争对手,特斯拉却并不想从领先地位上掉落下来,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将在官网上发布Autopilot功能的使用说明,指导车主安全使用该功能,还表示不会放弃对自动驾驶功能的研发。
而如果我们站在更宽广的视角来观察,"智能汽车"、"互联网汽车"等概念爆火,各家企业相互争霸,只是科技潮冲击下,汽车行业创新变革的缩影一角。
无人驾驶技术日新月异智能升级
自1886年全世界第一辆汽车诞生到现在,这个行业的技术升级换代、产品的推陈出新就超乎人们的想象,充满颠覆和动荡。
而如今几乎每周,我们都能听到与汽车有关的创新消息:从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互联网汽车到无人驾驶汽车;从计算、传感、导航、辅助驾驶到车载娱乐设施;从硬件、软件、通信到互联网;从产业、商业到金融保险……几乎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都在不断更迭进化。新的技术不断融合升级,加入ADAS技术、360°球形全景技术、高清夜视、毫米波雷达技术、及毫米波雷达与图像智能算法双系统深度融合技术、车规级智能驾驶平台技术、车内以太网技术等。
英特尔CEO布莱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更公开表示,无人驾驶汽车代表未来移动业务的发展前沿。
消费需求促进市场发展,市场红利刺激企业优化升级,我们才能不断刷新观念,看到越来越完善的无人驾驶汽车。
市场前景:机遇和挑战并存
潜力巨大
就国内市场来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9-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快速增长,2016年汽车销量接近2800万辆。
与之相对应,中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从2007年的0.57亿辆达到2016年的1.8亿辆,年复合增长率约14.8%。照此速度发展,预计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亿辆。
目前,我国乘用车平均车龄约3-4年,而在美国、日本等成熟汽车市场,乘用车平均车龄大约在8年左右。根据欧美成熟市场规律,汽车后服务市场规模与平均车龄成正相关,以中国当前汽车保有量和平均车龄来看,中国汽车存量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样一个存量大盘,即将转化成为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大蛋糕。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诸多企业涌入无人自动驾驶的研发行业,都希望可以分得一杯羹。
国内的行情如此之好,就更不必说国外了。
任重道远
与其他互联网+不同,汽车最重要的要求是安全。事实上,传统汽车的研发制造过程中,甚至更改一个零件,都需要漫长的流程来进行安全性检验,更遑论在总装过程中,就引入互联网,对汽车动力、控制乃至各个系统进行颠覆性的设计。
在这方面,稍有疏忽,就必然付出沉痛代价。即使是公认为对汽车颠覆创新最为领先的特斯拉,也因为自动驾驶频频出事危及人命事故而焦头烂额。
更何况,在当前阶段,用户的精力仍然被"开车"占据,汽车的功能化还是主流,主要作用也还是把人从初始地运到目的地,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功能,仍然是辅助驾驶。如此,互联网与汽车也只能做到简单相加,没有需求也没有可能实现融合。
只有当汽车网络化、智能化的技术水平到达一定阶段,比如一些企业还在尝试研发的无人驾驶成熟了,用户的精力和需求解放出来了,这一路径的布局才会催生出真正的融合级别的市场机会。
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G20峰会推动新发展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此前表示,G20在杭州召开、在中国召开,对中国来讲能够有这个机会是很难得的。G20会议期间,趁着世界各国这么多的贵宾和元首到这里来,应该更多的展示中国的魅力。
G20峰会,对于国家发展是个好机会,对于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企业来说,更是和世界沟通的好时机。
人工智能科技大融合
对未来汽车更便捷、舒适的追求促使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完善发展,而人工智能的不断完善又指引着无人驾驶汽车时代的来临,汽车的智能化是大势所趋。
近日,有媒体援引工信部官员的表态称,“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技术路线图”研究已基本完成,准备于8月对外发布。该路线图描绘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及发展路径。
很多企业的新产品是多项智能技术在汽车电子中的最新应用,构建了一个集高清夜视、主动安全、车联网、智能驾驶为一体的智能驾驶平台,提升了汽车驾驶的智能化、安全性、汽车操控的便捷性与汽车乘坐的趣乐性。
强强联合新道路
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曾表示“对于无人驾驶这条路,我们绝不可能走错”,“技术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最大束缚,我们不可能单打独斗,这需要科技圈所有人的努力”。
2016年7月,上汽集团、阿里巴巴在杭州共同发布全球首款量产互联网汽车荣威RX5。强强联合成为了许多企业的最新选择,从今之后无人驾驶汽车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如同手机一样,汽车有望成为下一阶段移动互联的重要载体,产业发展也将进入全新阶段。
新能源是必经之路
政策导向的利好使新能源行业呈现井喷之势。虽然因为动力电池短板,新能源汽车广为大众所诟病,但节能性及环保性的特点完美契合了当今国际对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的解决,而且随着动力电池不断加深研究,性能的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实用性已然得到验证,成为未来汽车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在未来,新能源将是无人驾驶的必经之路,且将成为无人驾驶的重要载体。
在接受媒体采访中,创始人卡兰尼克对Uber的生存环境表示: “如果Uber不拼命向前追赶,就会被抛弃”。这句话,适用于所有正在无人驾驶市场厮杀的企业,究竟霸主花落谁家,我们拭目以待。(来源|宇辰网)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