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sNews执行副主编 张鹏英)去年名为BCL(Beijing City Lab)的实验室推出了一款全国乡镇街道尺度的PM2.5在线地图,成功地吸引了大家的视线。作为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城市定量研究网络,BCL这个高学历智囊团将如何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实验室是如何运作的等等,带着众多疑问,《3S新闻周刊》拜访了BCL创始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龙瀛博士,为您解读BCL,更为您解读规划人眼中的智慧城市。
盘活数据才是最重要的
谈到智慧城市不能不先说到数据,因为涉及安全信息,部分政府部门所掌握的数据不可外传,而学术单位又很难拿到政府部门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研究,这样数据还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无法为社会带来产出。对此,龙瀛认为除了直接抓取网络上的开放数据,还可以通过共同建立实验室来解决这一困境。
他告诉《3S新闻周刊》,在规划领域或者城市经济研究方面,很多学者所抓取的都是公开的商业数据,比如来自微博等社交媒体,以及来自58同城、赶集、大众点评和搜房等商业网站。这些数据具有开放性,也就不涉及到所谓的壁垒。
国内握有数据的机构和组织大多是官方的,过去这些数据都是死的,鲜有人来使用,而一些研究人员却往往苦于拿不到数据。当这些官方机构发现数据其实才是核心的时候,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就开始了——政府部门同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建立实验室,将研究人员引进来,在内网中利用数据来论证其成果等,最终两家单位共享成果。龙瀛表示BCL建立一年多,这期间很多这样的组织都出现了,例如深圳的“未来交通实验室”,“北京西城-清华同衡城市数据联合实验室”等,他认为这或许是互联网给规划领域带来的研究与设计方面的新风尚。
龙瀛以深圳“未来交通实验室”为例介绍这种合作模式。假如按照过去的模式,深圳某大学的老师们是拿不到深圳交通部门的数据,一些模型和框架的论证也就十分难办,但是有了这种第三方的合作行为,就可以将研究人员派去实验室的办公场所内,在内网环境中实现假设验证,最终得到一些论文和报告,而原始数据也没有扩散到外面,也就不存在泄密行为。
“这样数据就真的盘活了。”龙瀛总结道,“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双赢,是互联网思维。”
规划领域也面临冲击
龙瀛告诉《3S新闻周刊》,规划行业发展至今,也一直面临着变化、跨界,互联网的影响也愈加明显。
从前规划领域的人多为设计背景,二十年前开始逐渐有一些相关学科参与到城市规划中,例如人文地理、城市地理、公共管理和城市经济、社会学等。但是最近,“城市规划越来越关注人的需要,从空间组织、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考虑,当代的城市和城市生活也从多个方面发生变化,不是说简单修几个车道就能解决的,这说明传统的规划范式已经有所改变,我们也逐步将人的需求作为首要考虑条件。”
上文提到的第三方实验室的建立就是受互联网思维所影响,这是因为互联网早已影响到了规划的对象——人。
从前的规划更多的是对空间单元的规划,现在更强调以人为主,为人类生活而进行服务、优化,而人类的生活方式甚至城市运营方式都被信息通讯技术影响了,规划也相应的要有变化了。
“我们以河狸家为例,现在美甲都可以上门服务了,这势必会影响城市的商业业态的空间组织。再看滴滴打车,还有各种导航服务,这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因此城市规划的对象变了,整个模式也都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我们规划人改变思维来适应新的形势。当然新的时代也会带来新的规划业务,如智慧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龙瀛总结道。
智慧城市最核心的是人
智慧城市牵扯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自然也就将规划和地理信息领域连接在了一起。地信领域更加偏重带有地理信息属性的信息,规划领域则是利用这些信息,经过优化、设计,得到一个合理化的城市规划建议。无论是哪个领域,都逐渐地将关注对象落在了“人”,这个城市主体的身上。
龙瀛博士认为智慧城市实际上是关注社会的各个方面,比较分散,仅仅一个顶层规划是不够的,智慧城市的最终目标是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最核心的还是人们生活的智慧。
“不仅是我怀有这个目标,BCL里志同道合的伙伴也都致力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的一些研究工作一方面可以支持政府做一个更好的决策,一些工作可以支持一个规划师做更好的设计,这些都能带来良好的改变。”他说,“还有一些,如我们将PM2.5地图放到网站上,让每个市民都可以无障碍地查看,市民在出行的时候可以稍微规避下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这也能直接改善他的生活质量。”
龙瀛博士相信BCL以及其他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与智慧城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让人们生活得更好。
《3S新闻周刊》:通过浏览网站介绍可以发现BCL的成员都是高学历精英,请问BCL在吸纳成员方面是有很严格的筛选标准么?门槛会很高么?
龙瀛:BCL里合作比较紧密的是八个核心成员,主要是由于我们之前有许多的合作,并且都志同道合,就共同参与建立了BCL,其他的荣誉会员和研究员多是采用邀请的方式。另外很多青年学生会员都是主动要求加入的,他们会参与一些讨论以及做些工作。我认为关键是要有共同的目标和研究的热情。
《3S新闻周刊》:我们注意到BCL的网站都是英文的,这样有何用意?BCL如今在国外的影响力如何?
龙瀛:首先,我们还是以学术为主,我们的部分荣誉主任和研究员来自国外,因此使用英文将会让国际交流更方便。
其次,说到影响力,我认为这是慢慢建立的。BCL成立一年半的时间,就与国外很多的学者和机构建立了联系,包括一部分城市研究、城市规划方面的留学生也都知道我们。另外,我们有时候也会群发一些学术邮件,加上有学生们的口口相传,慢慢也就在国外有了些声音。
有关BCL
北京城市实验室(Beijing City Lab)成立于2013年10月,是一个由龙瀛博士及其合作者共同发起的城市研究网络,以(但不限于)中国首都北京为主要对象,致力于中国城市的科学研究。BCL专注于运用跨学科方法量化城市发展动态,为更好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最终建立起可持续城市发展所需要的方法学基础。该实验室融合了规划师、建筑师、地理学者、经济学者及政策研究者。多元化的研究团队使得实验室拥有独特而强大的研究实力。
以下为BCL发布成果的部分截图,来源BCL网站
全国各乡镇街道办事处 PM2.5 超标月份(虚线对应三大 PM2.5 污染集中地区)
左图为人口密度(人每平方千米)
右图为爆发密度(每平方千米的污染天数乘以人数)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