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sNews高级编辑 龙薇)近日,新华网宣布组建新闻网站首家无人机队,致力于为网民提供更及时、多视角的新闻信息服务。
据悉,新华网采用大疆创新公司的“小型一体化多旋翼航拍飞行器”,能够实现全天候、多地形、全媒体的新闻航拍,这也是首个全国性无人机新闻项目。
新华网新闻网站首家无人机队,超前布局国内无人机新闻报道领域,以多维视角采集新闻,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的无人机新闻采集和传播机制。作为首个全国性无人机新闻项目,无人机队采制的内容将成为新华网新闻报道中的亮点。
新闻界引入无人机技术,有何好处?
首先,无人机参与新闻采访,“站得高看得远”。试想在枪战现场,虽然记者到场,但现场被警方封锁。记者手持照相机与摄影机,只能拍到有限的画面。如果无人机记者进场,则可以飞到上空,拍到整个画面。再试想美国洛杉矶发生数十万人大游行,记者再能跑,也只能拍摄到部分场面。无人机出场,则可以从上空看到整个游行队伍,发现有精彩场面,还可以近距离低空观察。
其次,无人机可以出现在危险场面代替记者,从而减少记者不必要的牺牲。1990年第一次海湾战争爆发,CNN记者手持卫星天线在开战现场发稿的画面深深感动着所有新闻人,更为记者的生命担忧。记者是个高风险职业,不论何时何地出了什么大事,都有勇敢的记者在场。枪战、水灾与火灾甚至核电站核泄漏现场,都有可能令记者送命。如果“无人机记者”出场,不仅能拍摄到媒体需要的画面,更能避免记者不必要的牺牲,何乐而不为?
再次,无人机参与新闻报道的低成本。在一些突发状况下,电视台会出动直升机在空中拍摄实况,而这种实况转播收视率往往非常高,但出动直升机追击案发现场的成本不菲。直升机的租金平均每小时约1500美元,媒体自购直升机的代价更高,包括驾驶员在内的维护、保养费用相当昂贵。相比之下,无人机成本低廉。
美国走在了无人机采集新闻的前列
据悉,美国已经批准了CNN等新闻机构利用无人机采访新闻,而美国多所大学也特地开设了无人机采集新闻的课程,甚至导致“无人机新闻学”或“无人机新闻”(drone journalism) 一词的诞生。
与此同时,美国的新闻机构在利用无人机进行新闻采访中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只准在白天飞行,飞行范围必须在操作者的视线之内。无人机采访只能在低空进行,飞行高度不得超过500英尺。对记者来说,还有一些难以接受的条件,如无人机采访时不得在与事件无关人员头顶飞行或停留,以及游行示威过程中,无人机不得在人群上空飞行。这一规定主要出于安全考量:如果无人机在人群上空电池突然没电或因其他故障而摔下来,极有可能伤及下面的人群。解决的办法是在事件发生现场由警方划出一块地方,无人机采访只能在警方划定的区域上空进行。
在我国,新华网开辟了利用无人机进行新闻素材收集的先河,此举意味着新闻界的新时代即将到来。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效仿这样的做法,为提供及时的新闻视角贡献力量。但不容忽视的是无人机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如何能够保障地面人群的安全,如何确保民众的隐私,避免让无人机成为空中的狗仔队,也将是新闻机构以及无人机相关部门亟待考虑的事情。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