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最近的银行?打开手机就知道。去陌生地方不知怎么走?让手机“告诉”你。老人小孩迷路了?通过手机找到他……这些都不再是设想,而已成为现实。有了手机,就有了一张随身“活地图”。
定位业务正在成为移动运营商重点关注的增值业务之一。专家分析,3G(第三代移动通信)牌照发放日益临近,让数据业务成为灸手可热的名词。定位业务无疑是3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
移动联通暗战定位业务
天津移动在去年就开始推出位置类业务“手机地图”和“手机导航”,目前均处于试商用状态。手机地图是指在手机上,通过图形或文字界面实现定位自己或他人、搜索城市信息、规划交通路线等的位置业务。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清楚地知道自己或朋友所在的位置,以及酒店、购物场所等周边信息。而手机导航业务则是用户通过手机搜索当前位置,并结合地图找出最佳行车路线,然后采用语音报读的方式指导用户行车。此外,还有针对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的“亲情通”定位业务,帮助家人很快找到不慎迷路的老人和小孩。
天津联通目前也已推出了类似业务:定位之星和自动语音导航。定位之星可进行自我定位、地点方位、公交线路与换乘、基于位置的出行参考、商情地带路线导航等信息服务。而自动语音导航业务,则通过将导航功能和CDMA手机捆绑,实现手机指路功能。
市场潜力巨大
从应用需求看,不像短信息那样仅停留在沟通层面,定位服务可以打造出丰富的应用类型,例如在陌生环境下的特定地点,如宾馆、商务场所、娱乐设施等的查询,对被保护的弱势对象如老人、儿童的位置追踪。在国外,该业务发展已有成功先例,如日本电信运营商KDDI在2003年推出了“Ez-navi”,提供电子地图、餐馆指南、火车时刻表、城市指南、天气和紧急信息等功能,目前用户数达到1000万。
天津移动负责人介绍,截至2006年12月底,全国手机地图业务的试商用注册用户数达到30万,其中本市收费用户为1000户左右。手机导航业务试商用注册用户数达到3000户,其中本市收费用户为100户左右。专家分析,3G时代数据业务将极大丰富,运营商如果不致力于增值业务的开发和推广,会失去市场先机。
需要突破三大瓶颈
尽管手机定位服务前景一片光明,但还需要跨过几大门槛。首先由于该项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还在调研阶段,业务本身仍在不断完善当中,所以当前用户认知度较低。用户隐私是定位服务最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也是阻碍用户消费的重要因素。天津移动为保护用户隐私,会为被定位的手机用户发送通知,用户如果不愿意被定位可以“拒绝”。另外,目前支持手机地图和手机导航业务的机型少、价格高,这将大部分普通手机用户挡在了门外,要想快速普及,运营商需要和手机制造商合作推出更加便宜且具备位置功能服务的手机。(据人民网·天津视窗)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