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们都在讨论国内打算引入《生活大爆炸》这个美剧,不过笔者并不关心“绿坝版”到底会删减哪些镜头和台词,更不想关注CCTV的翻译水准如何,笔者想要关注的是一个群体——GEEK。这是个科技爆发的年代,这是个日新月异的年代,这是个无限美好的年代,这是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年代,支撑这些变化的恰是人们的梦想,也是GEEK们的梦想。虚拟现实头盔就是一个梦想的产物,它需要体验良好,它更需要效果逼真,突然地,这个梦成为现实。笔者带您走进这个将梦想变为现实的公司——北京蚁视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蚁视),聊聊这个GEEK团队的事儿,聊聊梦想映入现实的事儿。
10天,20万美元
“据国外媒体5月25日消息,5月14日进驻Kickstarter(简称KS,国外著名众筹网站)的蚁视ANTVR KIT,仅用了10天即达到预期众筹目标20万美元,支持者525人。”这条新闻在各大网站都有出现过。覃政和团队为了这个项目当了二十几天的“时差党”,“不止国外的用户这么热烈,甚至不少国内用户都在KS上支持我们。”覃政告诉《3S新闻周刊》,“我们当时的基础预期是20万,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就达成了!”
分析ANTVR KIT火热的原因,除了产品本身的优势,更大的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用户的需求。覃政介绍,虚拟现实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主要用在展示、展览等商用领域,而且一个虚拟头盔可能需要几十万的不菲价格,但是体验也不是特别好,这恰恰成为游戏玩家和电影爱好者的痛点。大屏幕、投影、好玩的游戏、蓝光等已经满足不了发烧友的胃口,他们需要的是电影里面那种体感游戏,需要虚拟现实的设备,所以当Oculus和SONY Morpheus出现后,玩家们真是喜大普奔。Oculus和SONY Morpheus满足了玩家们的新鲜感,但是却也给玩家留有遗憾,更给对手留足了空间:Oculus目前主要兼容专为其开发的游戏,而SONY Morpheus暂时只支持PS4平台;ANTVR KIT却可以支持电脑、Xbox、PS、蓝光播放器和安卓设备,同时300美元的价格也是让玩家们倍感幸福,所以蚁视ANTVR KIT登陆KS仅十天就达成了团队的初步预期。
良好的开端带给了蚁视团队满足感,“目前来讲我们有一个Demo,虽然比较粗糙,但是通过不少的专业人士和玩家试过,评价都很高,关键是在这样的价位情况下能达到这样的体验,所以我们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但是覃政也看到了后面的路才是关键部分,“目前来讲噱头是有了,但是如何做到当设备到了玩家手里,玩家每天都想戴着它,这才是考验ANTVR KIT是否是一个好产品的标准;我们想培养用户产生黏性,可以让用户经常使用这个产品。”
虽然这两年的可穿戴设备处于一个爆发的阶段,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正视这些设备虽然带给我们带来了新鲜感,却无法让我们对设备产生依赖。Google眼镜更像是一个高富帅的标配,各类手环长得一个赛一个的难看,弱爆了的待机时间和高得离谱的价格让人没有购入的欲望。另外,没有相应的无线网络支持,没有良好的电池解决方案,让这些可穿戴设备就连在家黏在我们身上的机会都没有,蚁视的思考也是其他创业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推出简洁的基本功能的设备,还是推出一个复杂但是体感良好的设备,走辅助线路还是以设备打前站,后面跟上其他应用?
无论如何,可穿戴设备不该仅仅只是个宣传口号。
中国原创
谈到蚁视的ANTVR KIT,不免很多人都会问到与之前大名鼎鼎的Oculus的区别,覃政解释之前先讲了个小故事“我们当年研发原型的时候,听说国外有Oculus,就拜托一位朋友从美国辗转代购一台,想要一窥其结构;结果他在转机的时候把装着头盔的箱子丢在了洛杉矶!我们当时觉得这可能是上帝在警告我们,不要妄图借鉴人家的技术来走捷径。因此我们埋头以自己的想法为蓝本创作。当我们在自己研发的方案成型后,在国内买了个二手的Oculus,经过对比发现我们的技术和设计要更好。”正是历经这种不借鉴、不偷师的开发研制过程,ANTVR KIT成了“中国原创”,而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已经覆盖了全球,而“中国原创”却还要持续发力。随着ANTVR KIT登陆KS,蚁视团队也不免遭到其他品牌粉丝的质疑,毕竟“Made in China”这个词组意味着太多,尤其是在地信行业,只要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测绘产品在国外参展都会有人过来问是给哪家做的代工……
对用户的质疑态度,蚁视并没有多费唇舌来过多解释,而是拿产品参数做回应,因此国外有媒体将ANTVR KIT与Oculus DK2以及SONY Morpheus做了对比(如左侧表格);经过对比,从理论上来说ANTVR KIT是完胜两个对手,但是若要真的将产品推出、变现,要走的路还很长。覃政表示会再拍摄一个“写实”点的视频放在KS上以便让人们更加了解产品,现在还没有量产的机型出来,7月份的时候会有第一批的工程机,大概几十台,下一步就是几千个的订单;团队会在之后进行测试,没有什么问题就会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量产后如何能够圈住用户呢?“我们现在的目标是游戏领域,若要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体验,还需要一个可靠的硬件和量身打造的软件,这两者配合在一起才能提供超凡脱俗的、身临其境的体验。”
覃政谈到今后产品的发展路线,“我们以硬件为先锋来打开市场,提供新的硬件解决方式让人们去体验游戏的乐趣;因此我们会在这一年左右时间专注把硬件做好,目标是要兼容现有的游戏,初步培养起用户对硬件的适应性,并收集硬件的一些使用反馈。等形成一定的用户保有量之后,我们会推出一些新的自己定制的游戏软件,通过定制游戏中的良好体验感,也就很容易将用户转移到这些游戏上。”
谈到盈利模式,覃政表示现在的ANTVR KIT价格只是一个成本价格,是用来打开市场而设定的,“我们将来会做成网游的形式,也许会通过游戏的方式来盈利,硬件方面可能考虑让成本继续降低,可能会采取一些捆绑销售的方式,这样的话,到最后肯定是通过软件发力的。”
这只是个开始
虚拟现实头盔只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个方向,毕竟这个头盔也是有分量的,主要是用户在家的一种体验;现在部分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手机摄像头实现的,例如之前《3S新闻周刊》曾报道过的手机AR程序,其中都是利用手机摄像头、陀螺仪、地磁、GPS等传感器捕捉信号和画面,再将虚拟的信息通过手机屏幕叠加到真实世界的影像上。覃政表示在未来虚拟现实技术会把整个世界都连结起来,他认为那会儿不一定是以手机为媒介的,眼镜显示器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向;谈到虚拟现实技术与地理信息行业的结合点,覃政认为是一定会有的:整个世界的三维模型、用户位置信息和视线方向捕捉这三个因素中是一定会需要空间地理信息的。
虽然离虚拟现实设备普适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虚拟现实的头盔似乎是开了个好头,但是还需要价廉、物美、轻量化的设备来铺路。覃政对此表示同意,他介绍蚁视团队会继续做专利和技术研发,有能力且接近现实的设备会进入量产,除了头盔之外,未来还有智能眼镜和全景摄像头两种产品推出:智能眼镜的可视范围要大于Google眼镜,体验感更好;全景摄像头是与头盔配合使用,能将摄像头捕捉的场景回传到头盔上,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蚁视公司的定位很清晰:走一条软硬结合、专注虚拟现实行业的路,并且已经积累了30多个专利项目;ANTVR KIT是一个良好的敲门砖,随后会有其他设备的推出、配套软件的开发、虚拟现实产业生态环境的实现,蚁视公司的布局可见一斑。覃政看到在国内这个行业并没有太多同质化的企业和产品,因此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做这个行业的引领者。“你能看到我们的想法非常多,积累的技术专利也很多,将来合适的时候我们都会尽量将其量产化,所以我们拒绝了很多收购的邀约。”覃政认为“公司一旦被巨头收购,可能就会因此被迫转移自己的开发重心,去做游戏或是做社交。实际上,我们想做所有跟虚拟现实有关的技术,因此我们会一直独立运作、独立融资、独立发展,成为虚拟现实领域一个独立的品牌。”
覃政告诉笔者,因为业务拓展的需要,公司近期会搬家,希望这次搬家能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品牌的开始。
虚拟现实还需要好帮衬
虚拟现实技术前景美好,但是若想做到常规生活中使用,就必须要解决几个问题:视线焦点捕捉技术、用于传输信号的高速无线网络以及轻便耐用的大容量电池。
覃政认为视线焦点捕捉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还要解决显示的图像透明度的问题等。谈到传输信号等问题更打开了GEEK的话匣子“现在实验室有很多的解决方案来取代基站和Wi-Fi技术。例如平流层上放一些气球,可以为全球提供无线网络;甚至一些长距离的可见光或红外光部分的信号传输,这将来也许会是解决信号问题的有力补充手段。”电池方面,相信近几年内会有新的技术出现并逐渐民用化,彼时,虚拟现实技术就如虎添翼了。“我们从2012年开始专注于这个领域,我们认为智能硬件尤其是穿戴式的硬件,像眼镜这样的设备应该会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跟现在的智能手机平分天下;十年左右的时间,市面上应该看不到智能手机了。到时候肯定是每个人都会戴着一副智能眼镜,这个眼镜跟我们自己眼镜重量几乎没有差别,而且可以有很好的工作时间,不会妨碍你的生活、工作,你不需要它显示的时候可以关掉,需要显示的时候可以发出指令,给你想要的东西。”这是覃政的梦想,也是蚁视正在努力的方向。
开发者的小希望
覃政:我们有一些思考:从电子游戏的盛行开始,游戏玩家养成了不健康的游戏习惯,整个游戏过程都是坐着的。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设备能够改变这一现状,让玩家站起来,通过正常扭脖子、动手这样的方式来玩游戏。我们倡导一种健康游戏的方式,这也是我们努力达成的事业。
另外,对于智能穿戴领域,我们致力于做硬件产品,因此我们也希望能跟一些厂商,包括一些独立游戏的制作团队展开深度的合作。这样能很好的产生一些新的游戏作品,能够在这个领域把硬件产品功能发挥到极致。
最后,我们现在在国内创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我们希望有想法、与我们目标一致的人能够义无反顾地加入我们的公司。(文丨本刊编辑 张鹏英)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