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成熟,亟待应用
2014年4月25日,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关村海淀园管委会,及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导航主题专家组和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在北京共同组织召开了羲和系统科技成果合作对接会,此次会议也宣布羲和系统将正式面向社会提供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信号的播发。
下面一张表可以说明此次羲和系统信号播发的意义,以及羲和系统整体的运作流程:
由该图表可以看出,羲和系统的先决支撑条件仅来自于当今主要的四大导航系统。要实施广域实时精密定位处理则必须依托地面的GNSS连续运营基准站即CORS系统;而基于羲和系统实现室内高精度定位处理则还要另外布设专业的无线定位设施,如Wi-Fi、蓝牙、ZigBee等装置,以及基础的室内地图数据等资源的支持。
基础资源层的CORS基准站和室内无线定位设施解析获得的位置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中心生成定位用户数据。据导航与位置服务科技专项总体专家组和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导航主题专家组于2013年9月发布的《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导航白皮书》提到:武汉大学联合一些研究机构“先后突破了多系统融合精密定轨与时间同步、多系统全球电离层延迟与硬件延迟处理、广域精密单点定位模糊度固定、区域电离层精化改正、区域非差网络RTK处理、终端非差统一处理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而以北京邮电大学为核心的一批研究机构也“在广域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方面联合攻关,在通信导航信号体制、地面非视距抑制、多径抗干扰、高精度测距、室内外无缝协同定位、星地组合以及导航通信一体化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这些由我国独立自主探索出的信息处理技术,为羲和系统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导航定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当信息通过技术手段处理完毕后,便可准备送往用户的终端,呈现定位结果。在高精度位置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需要借助一些通道播发给用户。据了解此次羲和系统信号的播发,欲借助两种方式实现,其一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中的电视网络卫星进行定位信号的播发,目前该模式仍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其二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向用户传递精密定位信息,但用户持有的移动终端需要事先安装接收信息的芯片装置。
目前,第一种播发方式仍处于试验阶段,所以相对的后者方式基于本身的发展现状,就拥有了更好的应用前景:首先,上面提到的技术研发已经攻克羲和系统在向用户进行位置信息播发时遇到的各种扰乱问题,系统也就无需另行开辟新的频段,减少了额外的投入;第二,移动通信网络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广电通信四家运营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基站,它们有很好的信号覆盖度,也让羲和系统在信号播发环节不用考虑建设大规模的通讯网络基站;第三,鉴于全球移动通信网络都采用相同的技术标准,这一优势也有助于羲和系统走出国门,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2020年实现全球导航信号的覆盖,全球人几乎都可以使用羲和系统来实现高精度定位,因为建设的成本的确不大。
因此,播发系统的完善是促进羲和系统快速落地的一大助推力,在今后,羲和系统也将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各行各业以及老百姓对于高精度定位的需求,并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定位和室内外无缝定位的相关实际应用。
目前羲和系统的焦点已从服务层的播发一环节转移,并再次回到基础资源层中连续运营基准站和室内定位装置的大范围铺设问题上。据武汉大学教授、同时也是863计划导航与位置服务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施闯表示,羲和系统目前的定位源还是以GPS卫星信号为主,这是由于我国范围内的2000多座基准站仍以兼容GPS信号为主,但随着北斗CORS站的不断兴建,羲和系统也将逐步趋向于获得综合的卫星数据源,但它的实现则仍与需要1至2年的时间。
不过,这一进程也可能随着市场对于高精度定位技术的认可和重视而提前走向成熟,在以智慧城市为背景的城市智能信息化建设的大前提下,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负责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政府领导们将会看到羲和系统所带来的推动意义。对此,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景贵飞在谈到羲和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关注情况时也表示,目前已经有许多城市纷纷响应,并咨询羲和系统的搭建情况,并筹备率先和一些智慧的应用规划接轨。
国内外市场探索在即
羲和系统未来将走向全国,放眼国际。
从国内市场来看,政策方面,国内目前仅有国家科技部制定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为,对羲和系统发展的政策性约束和管制则相对放开,这意味着羲和系统首先从国家的角度被给予了大力推动,从各地方政部门到企业,大家会在一个低壁垒的环境下开展羲和系统的建设,例如开发羲和导航系统芯片、板卡和终端;增添室外北斗CORS基准站;在一些重要的、大型的公共场所布设室内定位装置;搭建羲和系统地协同实时精密定位信息处理中心等等。更重要的是,基于这些基础设施所搭建的应用系统,政策也将鼓励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率先打开高精度定位服务的市场,提升羲和系统与各种行业应用对接率。
羲和系统目前具体的验收与推进的流程是:各地政府可先联合企业一道,对地域范围内进行室内外高精度定位基础设施进行搭建,当设施建成后,可邀约羲和系统总体专家组或具有相应验收资质的测绘单位前去验收,如果能够达到羲和系统室外优于1米,室内优于3米的对接标准,则正式授予羲和系统的Logo,作为质量和服务的保证。这也意味着,羲和系统总体的拓展思路是边建边用,边用边接,即各地方政府和企业筹备完善后,可率先接轨羲和系统,形成地域的羲和网,随后,相邻的羲和网络再一一对接,形成更大网,直至形成最终的全国范围的羲和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网。
国际市场前景方面,值得欣喜的是,在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专家组以及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有关羲和系统的知识产权和相关专利共计2000多项已在国内和国际范围得到注册和保障,这表示当有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来铺设羲和系统时,他们赚得的不仅仅是一点辛苦钱,而是包括知识产权费在内的更多增值费用,这相当于用自己的地种自己的菜,然后赚得的钱都是自己的,所以这对企业来说自然也将是一次巨大的盈利机遇。
对此,国家遥感中心景贵飞也提到,要鼓励国内的企业勇敢地走出国门,因为就算是美国市场也不见得不需要羲和系统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的支持,更可况还有很多对高精度定位存在刚需的国际市场。大家都听过小马过河的童话故事,其实道理是一样的,这水的深度也许既不像水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不下去看看总不知道,羲和系统终究要以最适合的体量,从浅水区到深水区,在国际市场发挥应有的价值。
羲和系统应用,只受限于人们的想象力
话题回到2014年4月25日的羲和系统科技成果合作对接会。会上,武汉大学的施闯教授和北京邮电大学的邓中亮教授,分别就基于羲和系统地室外和室内高精度定位做了实时的案例演示。
其中,室外优于1米的高精度定位的应用演示,选择了汽车在路面变换车道的主动定位作为示范,测试地点位于广东省中山市的羲和系统应用试点区,测试系统也专门为此次测试绘制了一段标注了清晰车道的底图。经演示整体的效果从实时性到精准度也令人满意。
简单的演示成果包含了背后复杂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带来基于汽车高精度定位的广泛应用,比如推动汽车自动化驾驶技术逐步走向成熟;或当今后当汽车普遍安装了羲和定位芯片后,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司机的驾驶习惯进行保险服务价格的制定;抑或是延伸到其他机械领域,比如为精准农业带来巨大的效益支撑等等。
而室内优于3米的高精度定位演示,则选择于天津羲和系统示范区的一座建筑物内,进行被动定位模拟营救,营救系统通过处理中心解析了营救者和受困者的手机信号(手机中搭载了支持羲和系统的芯片)在室内的位置,在营救中心的指挥下,搜救者在不借助室内地图的情况下,依靠中心指令找到到了受困者。在由于三米的定位能力下,营救者和搜救者在建筑物楼道内的位置仅有一次发生瞬间性位置偏离外,但总体保持了相对的精准度,特别是对于只有2米宽左右的楼道而言,取得这样的成绩已经不易。
虽然室外定位比室内定位的应用领域更为宽广,但实际上人们平均在室内停留的时间却高于室外,鉴于目前室内定位精度相比室外仍有差距,室内定位更适用于大型的公共场所如博物馆、商场、会展中心等,除面向公共服务外,一些基于室内定位细化、垂直的服务也将成为未来羲和系统应用商业模式的重点,譬如通过手机或可穿戴设备对幼儿园儿童或敬老院老人的定位,通过在园区内和园区周边布设室内定位装置,并结合室外高精度定位网,就可以解决像老人走失或幼儿被遗忘在校车等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面对羲和系统今后的应用前景,这两位主导羲和系统导航与位置服务专项研究的教授均表示:“羲和系统的应用只会受限于人们的想象力”。虽然现如今定位导航已深入每个人的生活当中,但导航定位领域始终囿于其过度专业化的背景,真正懂它的人又很少;羲和系统能否受到全社会的更多关注,一定需要业内的广泛参与,开发应用系统,并善于将这些优秀的应用推广和宣传出去,最终让更多的领域、更多的人都来了解,这才是当务之急的突破口。(文丨本刊编辑 陈启临)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