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启临 《3S新闻周刊》记者
今年春节期间,百度公司与央视合作推出的“百度迁徙”,利用大数据向人们形象地展示了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向变化,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功不可没。
百度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程度,是因为他们广泛地收集了用户提供的位置数据,或者可以说是把对用户的出行轨迹的统计外包给了广大的百度用户,人们通过使用移动端中安装的百度地图,百度旗下的其他位置服务产品,以及调用了百度地图API的各类位置服务App,都定期地向百度数据中心上传着自己的地理位置数据,这类UGC数据,再经由百度相关部门对数据的过滤,最终形成了宏观层面的人口流动图。类似这样的数据价值,其实正吸引着许多企业纷纷追逐。
随着地理信息行业对UGC模式的重视,不少图商与地理信息相关的位置服务提供商们也已着手这类众包模式的尝试。今年,尽管UGC不太可能会在今年对地理信息行业的服务中产生重大的颠覆与变革,但有效地建立起UGC的环境,对地理信息企业在信息和数据的采集,以及服务模式的改进等方面都带来一定的帮助,这种众包的价值也逐步显山露水。
探索UGC,地信企业有门道
前段时间,高德地图与百度地图共同利用一款名为“微差事”的App,通过现金奖励,鼓励用户提供位置信息,随后图商再通过测图队伍实地探访,验证信息的真实性。据笔者调查了解到,截至目前,百度地图依然在和微差事合作,通过用户手机拍摄真实的门牌号,或上传用户手中所积累的名片来收集POI,当用户上传一定规模的信息量之后,就能获得现金奖励。目前已有不少热心用户通过百度创建的这种UGC环境,获得了可观的收益。
实际上,UGC更大的价值莫过于用户所形成的主动分享意识,或者说是主动参与分享信息的责任。去年8月份《3S新闻周刊》曾专访过的路况与导航服务“车托帮”也向笔者传递了他们的最新发展情况。通过主动、快速分享路况信息的功能体验,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在App及微信两大平台合计积累约2000万的用户,全国日均用户分享数量已“达到六位数”,其中北京地区的主动UGC数量每天也在“数千”规模。虽然车托帮在App产品运营过程中也推出了分享奖励机制,但更重要的意义则在于教育用户形成UGC精神来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的目标在如今移动网络基础设施还不甚理想的前提下,显得尤其任重而道远。
搜狗地图早在去年年初在网页版地图中推出了一项UGC功能,该功能鼓励商家用户特别是一些个体商家,把自己的店铺信息上传给搜狗的数据服务中心,搜狗地图会和上游的合作伙伴四维图新合作,在48小时之内核实,实现让商户的店铺POI在地图中即搜即得。经历对UGC模式一年多的探索,其总经理孔祥来明显感受到如今人们对于地图信息价值的接受与认可,他表示,参与UGC的商户在不断增加,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地图平台对于商户的营销和推广越来越有必要。
发展UGC,地信行业有门槛
虽然地理信息行业的涉足面很广,但基于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留给UGC发展的空间并不算开阔。
首先,技术门槛和政策限制成为了地信行业发展UGC最大的制约因素。传统意义上的地理信息行业的工作大多以专业的测绘工程为主,门槛很高,无论是航天和地面测绘,均由专业的设备和工作人员来完成,普通民众则无法参与其中。谷歌公司曾在世界很多国家发起过“全民测绘”的行动,号召人们自发向地图中上传POI,但却遭到了一些国家包括中国的抵制,其原因就在于会严重影响国家的信息安全。自2010年起,我国互联网地图服务资质的颁发也规定地图数据的生产工作绝不允许让群众私自上传地理位置数据。
第二,并不是因为地信企业对UGC模式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而是因为地理信息行业天然的专业属性阻挡了行业外的人。尽管我们已经看到了像Esri公司的“地图故事”,还有超图公司的“地图汇”等产品走出专业的GIS领域并尝试鼓励人们把信息和内容基于地图分享出来,但在国内还是很少有行业外的人士对这些服务真正产生过兴趣。这种天然屏障如何破除,的确需要地信企业继续重拳出击。
第三,一些UGC的价值体现在在大规模用户共享数据的“聚变”后产生的效果,如本文开篇提到的“百度迁徙”案例中,百度公司之所以成功向电视机前的观众提供展示了人们迁徙的轨迹,正是得益于他们手中掌握着海量且不断更新的用户数据,少量、低频的数据则难以实现这种价值,所以,从这种角度去看,UGC更像是巨头企业才可以玩的游戏。
总之,虽然UGC在地理信息行业所发挥的优势已初见端倪,然而如何让这种模式破茧成蝶,让用户逐渐善于并乐于分享数据,则尚需地信企业的进阶探索,甚至在不断的探索中,一些大胆的创新与尝试,也将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