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担重任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从组建到今天,对地观测中心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承担并完成了很多重任,为中心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汶川地震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工作是举中心之力完成的第一件大事。在这场全民救灾的大潮中,对地观测中心以空、天、地一体化的抗震救灾“天眼”有力地支持了救灾工作,并结合救灾工作组织承担了“863”计划“重大自然灾害遥感快速响应系统”等项目。在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发给中科院的感谢信中,赞扬对地观测中心“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地震灾区卫星遥感图像和航拍图像的采集,及时提供给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为夺取抗震救灾工作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8年7月4日,《光明日报》头版文章《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动力——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十周年纪事》中高度评价了对地观测中心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2008年12月29日,由《科技日报》组织,两院院士、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和广大读者共同评选出来的“2008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中,中科院“汶川地震灾害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工作组”等科技力量为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提供的强大支撑荣膺十大新闻第二位。
建立空间数据服务体系与数据共享机制是对地观测中心的重要部署,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工作中尤其显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了对国家有关部门抗震救灾决策的制定提供遥感信息服务,作为卫星遥感数据与航空遥感数据源头的对地观测中心,除了在中心网站上公开发布各类遥感数据外,还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建立了每日召开的“汶川地震灾害空间数据分析会商会”机制,以对地观测中心航空、航天空间数据为主,会同其他渠道的空间数据,在多部委、多部门、多机构之间实现数据共享。这一举措为国家各级部门提供了数量最庞大的卫星遥感数据与航空遥感数据,在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对地观测中心网上用户下载数据量达2.7TB,到对地观测中心拷贝的数据量达3.6TB,强有力地支持了抗震救灾工作,获得了国家领导、中科院领导以及国家各部门、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
“汶川地震灾害空间数据分析会商会”开创了空间数据共享的有益尝试,此后,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对地观测中心两架航空遥感飞机再次飞赴汶川灾区开展飞行试验,获取了约3TB的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数据。对地观测中心已计划向四川省政府及相关的国家部委和研究单位共享该批数据,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批宝贵的数据资源。
汶川地震遥感救灾仅仅是对地观测中心科技救灾行动之一。利用多源遥感信息对灾害进行应急监测和灾情评估,不仅能够为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十分重要的科学支持,为将来可能的突发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提供经验借鉴,更能够促进我国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技术发展,为遥感减灾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典型案例与科学基础。对地观测中心对此一贯高度重视,先后开展了南方冰冻雨雪灾害监测与灾情评估、雅鲁藏布江河谷山体滑坡监测与灾情评估、北方旱情遥感监测与数据共享工作及澳大利亚林火监测与评估等工作。对地观测中心将进一步致力于综合对地观测体系和应急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建设和对策研究,为提高我国对重大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水平乃至全球灾害研究作出贡献。
项目争取是衡量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作为一个新建机构,对地观测中心立足国际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积极争取并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其中,由对地观测中心牵头、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6家单位参与的“973”项目——“空间观测全球变化敏感因子的机理与方法”于2008年11月立项,将建立中国特有的全球变化遥感监测系统,树立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及全球协同遥感观测领域的地位;于2008年7月开始建设、由对地观测中心牵头的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卫星遥感数据分中心,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核心工程,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空间数据应急获取协同体系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应急空间数据分中心系统项目将建立首个国家级应急空间数据分系统,为国家灾害应急监测与灾后恢复重建等重大应急任务提供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服务。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争取,到突发灾情面前的协力同心,从数据信息服务能力的提高,到国际联合机构的成立,对地观测中心打赢了一场场硬仗。2009年对地观测中心工作会议上提出“敢于承担大事,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并强调“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地观测中心正是以雄厚的科技基础、卓越的勇气和胆识,勇担大事,展现了一个新建研究机构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未来发展的宏阔理想与志向。
国际合作交流扩大科技影响力
对地观测中心自成立之初便提出开放、联合、共享的发展原则,积极探索合作模式,开展高水平的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与交流,扩大了中心的国际影响力,也充分展示了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全院、全国乃至全球的决心。
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是对地观测中心国际合作取得的重要成果。2007年11月,在对地观测中心揭牌仪式上,中加对地观测能力建设中心、中澳空间信息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在此之后,2008年4月,在UNESCO第179届执行局会议上,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中心——“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应用中心”将在对地观测中心建立的决议,该中心将成为中科院第一个UNESCO二类研究中心。目前,正在积极申请的国际减灾项目办公室(IPO)也将成为对地观测中心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的纽带。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由对地观测中心牵头或参与的实质性国内外合作项目得到了有效的推进。其中,对地观测中心发起了全球环境变化遥感对比研究计划(ABCC计划),利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开展全球环境变化要素监测和对比研究,已于2009年上半年正式启动。该项目由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和中国联合开展全球性合作研究,因而具有全球代表性。2009年5月25日,第一届研讨会在对地观测中心召开,标志着该项目正式启动。ABCC计划确定了中国青藏高原、加拿大北极群岛、巴西热带雨林、澳大利亚大堡礁等四个实验区,计划初步实施的时间为10年,目的是扩大对地观测技术对全球环境的监测和对比研究的范围,使更多的国家参与其中。
对地观测中心参与的另一个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是由国际科学院组织(IAP)启动的“全球自然灾害与减灾”项目。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牵头,日本、孟加拉、美国、荷兰、古巴和瑞典科学院等国的科学院作为成员参加。2009年3月,IAP减灾项目研究报告、科学申明、研究报告已完成。由于对地观测技术被公认为减轻自然灾害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对地观测技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灾害应急监测评估也作为案例进行描述。目前,该报告及其声明和摘要正在IAP成员国内部征求意见,并将在适当时机以国际科学院组织的名义正式对外发布。
除此之外,对地观测中心还广泛参加了科技部与欧盟的“龙计划”国际合作、乌克兰科学院和国家空间局空间信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合作项目“利用星载SAR和多光谱数据进行洪水监控的大区域网格(WAG)平台研究”、与欧空局合作的“ERS-LBR数据记录与处理系统”研制等诸多国际合作项目。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也是对地观测中心与国内外开展领域内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这一国际组织于2006年成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为学会的创始主席,郭华东任秘书长,美国前任副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戈尔先生于2007年8月被聘为学会特别顾问,秘书处挂靠在对地观测中心,是为数不多的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组织之一。几年来,国际数字地球学会秘书处积极加强学会建设,除积极筹办200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ISDE6)外,还参与了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的数字地球专场会议、第二届数字地球高峰会议、国际数字地球学会执委会第3次会议的主办或承办工作,国际影响逐步扩大。通过学会每年度举办的数字地球高峰会议和国际数字地球大会,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与国内外数字地球相关领域的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于2008年3月创刊的学会官方刊物《国际数字地球学报》(IJDE),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数字地球为专业研究领域的国际SCI期刊,为有关国内外数字地球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广泛的国际交往平台。
结语
从2007年组建,到2008年启动工作,到2009年全面建设,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继往开来、扬帆起航;从2008~2010年工作规划,到2008~2020年发展规划,再到“中国至2050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科学谋划未来、昂首阔步前行。对地观测中心肩负着国家陆地卫星对地观测站网、航空遥感系统、天地一体化条件保障系统和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建设等一系列重大任务,肩负着为国家遥感领域运行好基础设施的使命,肩负着为数字地球科学的应用发展作出贡献的责任。在使命与压力面前,对地观测中心深知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任务还相当繁重和艰巨。对地观测中心在深思,也在努力实践,并坚信使命与压力是考验更是锻炼。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在国际、国内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不断提出需求和学科领域快速发展的契机下,在国家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里,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将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向着更加高远的目标前进,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向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献礼!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