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业界经常讨论的智慧城市,智慧究竟呈现在何处,如何以庞大城市作为载体去体现智慧,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研究课题。至上而下或者至下而上的方法论都不足以完全演绎完整图景。
智慧城市,从来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跨学科课题,横向领域涉及交通、金融、建筑、医疗、民生、安全等方方面面;而纵向则有数据、平台、应用、流程以及用户等各个层面。笔者认为,智慧系统其中的人最为重要,这关乎智慧城市项目的成败。
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面对每天多如牛毛的概念炒作,多如牛毛的解决方案,面对企业耗费巨资纷纷扬扬的市场教育,仿佛我们的生活早就置身智慧之中了,但我们依然每天拥挤地堵在路上,等待着早晚会来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的那辆车。朋友总是这样安慰我,至少现在我们能刷卡坐车了,想想十年前,我们还要在这样拥挤的车厢里挤来挤去买票,朋友总是如斯的安慰我,这就够智慧了。
任何新生事物刚出来的时候都不是很完善的,火车诞生的时候跑得不如马车快,蒸汽动力的明轮船也不如风帆战舰快,但是这些都不能妨碍新生事物的发展,历史发展方向从来没有逆转过。但我们总是抱怨,发展速度太慢,比预期的慢,这是人之常情。“大跃进”的错误后果,我们很久以前已经体会过了。
上期专栏内容中,蒋博士强烈抨击关于智慧城市项目中“技术不是问题”的言论,确实言之有理。但笔者认为这话经常被提出的语境前提应该是“技术不是主要问题”,在技术问题前,有更重要的“人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
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环境变化,我们要学会适应,适应不了,也许就跟恐龙一样了。也许看着我们下一代哪怕是幼儿,那种种不同于我们的行为习惯,他们喜欢电子产品,喜欢触摸游戏,用搜索替代思考,用社交网络替代社交。或许,他们更具备适应新时代的智慧。
当我们日复一日地置身于信息爆炸、海量数据的互联网文明之中,感到从前一切习惯都行将失控时,智慧时代的适应能力就是我们摆脱无助感的武器。能否掌握这种技能,并且加以实践,智慧城市能否落地其实也在于此。
项目经理们总将“研究用户”挂在嘴边,不止是technically correct,不止是politically correct,智慧城市需要做出行之有效的项目,便民利民,还真是要以人为本。(文丨何耀荣)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