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停车位“流动起来”
前几年流行一时、老少沉迷的游戏“抢车位”,虽然只是网页版的游戏,可是“抢”起来也颇有现实里抢车位的紧迫感,这也真实反映了现实生活里“停车难、车位少”的现状,同时也反映了在全局规模上,车位是具有“流动性”的。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为 1.2亿辆,并以每年增加1500万辆的速度增长;其中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20万辆,私家车占全市机动车总量的六成左右。不但路网建设跟不上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停车位与机动车保有量的供需矛盾也越来越明显。面对一线城市已经成型的城市规划、高昂的地价以及众多的人口等诸多限制,圈地兴建大量平面公共停车场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可有以下几种手段可有效缓解“停车难、车位少”这一现状:发展智能化立体车库,错时开放商场、政府的内部停车场,建设智能化停车诱导系统和开发移动互联网的相关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开放数据,搭建平台,使得停车信息有据可查、实时可查,通过统一调配,让停车位摆脱静止、孤立状态,达到高效利用状态。
我国现有立体车库产品智能化水平不高,从实际效果看用户满意度也还是偏低,不免造成部分车库内的车位被闲置。据了解,2011年12月,郑州市出台“差别化收费”政策鼓励建设立体车库,即规定立体车库收费低于路边的。但是一年过后,由于政策没有执行到位,加上部分立体车库本身的技术缺陷造成用户停车步骤繁琐,使得人们还是首选地面停车。因此,应从政策和技术方面引导智能立体车库的建设。而在一些居住小区附近,早期规划中没有预留出充足的用于兴建公共停车场的建设用地。小区停车位紧俏,不少居民晚上“抢车位”的行为都成了必有的“睡前节目”。为了高效利用、调配资源,有呼声希望政府、企业和商场可以适当地错时开放停车位以供周围的居民下班后停车,让车位“流动”起来。
有了容量相对足够的停车位,尽可能方便地找到空车位也就成了人们的主要诉求。有的公司因此适时推出了自己的停车应用。国外的Streeline同市政合作,通过安装在停车场的无线感应器实时监控空缺状况;而SpotHero(目前只限于芝加哥) 则是通过和停车场合作而得到停车场来实时更新的空车位信息,现在已能让车主直接用手机客户端预订附近停车位。国内的易趴也是这方面的应用,笔者通过试用发现易趴虽然可以搜到停车场的价格和总车位,但是却没有实时车位数量信息;使得这应用就跟早期只有地图包却没法定位的地图应用一样让人觉得“鸡肋”。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信息孤立、监控终端少、国内的产品开发者拿不到实时车位信息。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在2011年某报告中称,现有的停车场管理机制 “管理方式不一、备案混乱、各行业管理部门之间不能及时交换信息,不能最大限度对停车场优化管理。”针对此现状,急需政府牵头打造一个平台,让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制定统一管理模式,方便管理机构调配停车场资源,使得各个停车场不再是孤立的,而成为可以智能调配,循环利用的动态资源。
停车难,难过路上堵,而寻车难又使得出行难上加难。有调查显示,人们平均花在找车位、寻爱车的时间要超过路上拥堵所耗费的时间。要使出行更顺畅,更需要让寻车更省劲儿。
让寻车之路“有迹可循”
笔者的一位女性朋友,周末去往一家大型的购物商场时将车停在了地下停车场。购物后为了能够更快捷地找到爱车,她只能提着大包小裹又绕道走回最初的进口,然后按记忆中的线路重新走一遍才找到爱车。由于不少大型停车场内车辆数目繁多,每层又都似曾相识,使得停车入位本就不太容易,而反向寻车更是难上加难。这就需要在停车场内也有导航来帮助人们更快捷地寻找到车位,从而更加缩短人们出行时间。
室内定位技术精度、规模化对比图(引自36Kr)
在我国,除开露天停车场,其他停车场不是位于室内就是位于地下;传统的卫星定位效果因此大打折扣,这就使得行业的关注点集中在室内定位技术上了。十多年以来,科技巨头和研究机构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其中应用较多的室内定位技术主要有 Wi-Fi、蓝牙、ZIGBEE、RFID 等定位方案;但是从服务B端这个方向来看,最容易推广的是Wi-Fi方案,其他一些技术甚至要求在前端上也铺设信号接收设备,这将是一大笔开销,因而给规模化商用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其大致对比如下图所示。
当然,本文就不再赘述各个室内定位方案的利弊和细节对比,而是讨论以室内定位为技术手段的停车场“车位导航”方案。以此为基础,近期涌现出不少专注室内定位的公司,如Wifarer、Wifront、智慧图和被苹果收购的Wifislam。其中,Wifront的负责人表示“Wifront采用自己的硬件Wi-Fi设备作为定位信标,用户在手机终端安装定位软件,配合定位服务器提供停车和寻车的定位。” 虽然整个方案还在完善阶段,但Wifront在网上公布的停车场中基于Wi-Fi定位的演示视频却让人倍感振奋。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寻车应用进入商业化推广阶段。这必将大大减少人们耗费在停车场的时间和力气。
无论是行,停还是寻,都是人们出行的必经环节,未来的智慧城市是高效的、绿色的,这就需要智慧的、智能的交通。北京四通智能交通有限公司董事长关积珍在《2013交通规划与仿真技术大会》上总结道,“我们城市规划已经造成了我们整个城市交通运行面临压力,智能交通是解决交通问题、提升运行效率的有效手段。”这就需要需要政府、企业和群众整体协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来有效地建设智能交通,使我们的出行更高效、更环保,城市更智慧。(文丨本刊高级编辑张鹏英)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