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8月4日出差,卧室和沙发都被人短租出去了。出差中每天还收入138元,闲置的资源变成了钱,也帮到了来北京的游客,这就是分享经济的好处。”
“家里这两个月多了两袋米,两瓶油,房客留下来的。每次回来,都能收到各种各样的小礼物和留言。从这些小事上,我看到了中国人本源的善意,对我们的社会环境,陌生人之间信任的现状有了直接的再认知。”
……
线上关注、线下交流,陈驰给我讲过的短租故事总是让人很兴奋。在我看来,短租不光是碎片化租赁收益、不光是房屋空间的分享,更让人兴奋的是情绪、思想、生活阅历的分享。
不过,分享总是艰难的,“今天晚上回去又得拖地、洗床单被罩。这个有点苦恼。”让更多人难以接受的,还有信任和隐私的羁绊。让陌生人住进来,给他钥匙,进入自己狭窄私密的生活空间,万一?万一!
比起分享房子,分享车子可能要容易得多,当注册FlightCar服务的车主把自己的汽车留在机场并乘坐航班飞走后,该公司会把汽车租赁给另一位飞抵机场的用户。车主不用再为闲置汽车支付停车费,而可以从租用其汽车的旅客那里获得报酬。
分享经济在快时尚领域的代表: Le Tote是一家服装租借网站,这个平台是通过互联网把买衣服变成了租衣服。但是麻烦也有,衣服毕竟不是全新的,清洁度与来源都成了问题。
对闲置劳动力的分享,也有人打主意,“社会化跑腿”服务网站TaskRabbit可以为那些需要有人帮忙跑腿、家居清洁、买东西等类似服务的用户和愿意帮忙并且顺便赚点小钱的用户牵线搭桥。
从房子、到车子、到衣服、到任务,互联网分享经济改变了传统行业的各种交易模式。它们一个最基本的共同特征就是将陌生人牵在了一起,被一起牵进来的还有风险。无论是法律制度还是诚信体系,以短租为首的分享经济市场都发展得极不成熟。
不信不立,不诚不行。个人信用在经济学上是一种履约能力;社会学上是一种履行承诺的品行与道德约束,它是市场经济以至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中国的信用状况不容乐观:违约成本太低,经济法规不完善、道德缺位……
当分享型经济不断发展时,个人诚信成为一个难以跨越的障碍。互联网带来的新问题,能不能在信息技术中寻求新的解答呢?小猪短租用LBS来查找房间位置、路线、交通工具。利用LBS还能做什么?基于地理位置的签到频次,如果作为信用积分来积累点滴信任是否可行?人与位置的关联是分不开的,长时期的位置签到积累能证明一个人的生活轨迹。国外已经开始有企业在研究个人LBS“信用银行”,数据只是掌握在个人手中,当要在互联网上与其他机构或者个人产生交易时,个人可以选择开放自己的部分LBS记录,以作为信用评价。
当然,这只是一个渠道、一个设想。
信用体系的建立,系统且复杂,互联网遇到的新题,还需新思路来解答。(文丨《3S新闻周刊》专栏作家 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