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里的某一天,3sNews搬家了,所有同事需要面对的是“上班偏航,路径重新规划中”的问题。如何用较短的时间,如何避开拥挤的换乘瓶颈路段,安全及时地赶到单位,已经成为仅次于“中午吃什么”的上班族无解难题之一了。
每当我们身处那全球知名的西直门枢纽,地铁站换乘的线路绝对让人想起了命运螺旋,那种无法量度规则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所带来的深深的无力感觉和混沌感。越是如此地标性位置,越是深有体会。
搬家后的两周时间,每天笔者都试验着分别走不同的路线,计量需要时间的多寡,体会拥挤程度的差异,最终形成一个时间与人群松紧度最平衡的上班方案。“时间就是金钱”,如果说时间就是货币,那么上班路上每时每刻都是沉没成本,所以我们在公交上看到的路上每个人都在抓紧仅有不多的碎片时间玩手机、听音乐,大家都在竭尽全力的麻木自己的感官,尽可能的缩短路上的时空感,然后摇摇晃晃你推我挤中各自奔赴自己的上班目的地。
两周的试验之后,笔者彻底放弃治疗了,最后的结论是城市中固定的AB两点之间,无论自驾或公交,无论怎么优化路径,怎么优化交通工具组合,怎么协调配比时间,中间所花时间和所有的推挤感觉基本上接近相同离散结果,这个结论也跟微软亚洲研究院那边的研究项目差不多的一致。人在囧途,如人在江湖,身不由自。
要实现智慧交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不仅仅是车流人流的趋势分析数据挖掘等大数据现象,还涉及到道路规划、科学有效的交通政策规定疏导。这是横跨了工程学、逻辑学、社会学和心里学的跨学科课题,地理信息系统能起到的是平台化作用,怎么解决实际问题,更多的需要根据用户需求研究和挖掘,八仙过海,各有所求。
话到最后,究竟什么才是“智慧交通”,孙九林院士对此问题表示,现阶段的交通出行,能从技术手段实现智能化就已经不错了,说到智慧,还是更多要依靠人的智慧进行风险规避。这跟笔者自己的试验结果不谋而合。
反观那些重大项目,原本、原来,技术问题从来都不是问题。
新的单位视野那是极好,繁华商业尽收眼底,每当面对楼下那条堵死的二环路时,我总是情不自禁的回想起独坐天地无垠一望无际大草原的那个下午, 那种无限空旷的体验,我非常怀念。(文|本刊主编 何耀荣)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