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后重建的后期,铺天盖地的受灾报道已接近尾声,难以延续公众的关注度,也满足不了实时报道的需要。地理信息工具,强就强在于它的可视化特性,可以让人们重新把目光投向灾后的重建工作,比如说临时救灾房、灾后重建进度等信息的传达,由此可以协调援助的方向,并引来多方捐助。
伴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成熟,它的实际应用情况值得探究。倘若没有一家机构能够妥善处理那些精细的图像显示以及清晰的数据架构,它也是一无是处的。经证实,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高低,取决于数据与使用数据的决策者之间的关联度,而并非技术性的进展。自然,专家们在赈灾方面有着很强直觉以及熟悉的工作网络,但地理信息解决方案干扰了专家们的决策,由于它不能像专家一样凭直觉就自动过滤掉庞杂的信息,因此它得出的实时结论往往不被采纳,即便又快又好地提供了资源密集型的解决方案,但要让专家们采用一整套前所未有的全新数据,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赈灾专家应将数据的来源、可信度及其质与量, 纳入他们权衡的范畴,让实时的信息数据发挥其应用作用。地理信息技术人员也要花大力关注地理信息系统与赈灾机构之间的契合点。不能让长期的灾后重建需求,只是停留在赈灾管理时的闪电式应急处理上。(文|英文编辑 龙薇)
注:本文为《3S新闻周刊》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及时通过邮件告知:news@3snews.net。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