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赈灾规划中地理信息解决方案的焦点应加以转变

在赈灾规划中,地理信息解决方案的焦点应加以转变。那些应急响应的政府机构、官员和专业的灾后规划者,都忙得不亦乐乎,此外还有忙着签订合约的技术和软件厂商,急于贡献出他们的专长,但这其中恰恰缺少了自发的组织协调者。

  在赈灾规划中,地理信息解决方案的焦点应加以转变。那些应急响应的政府机构、官员和专业的灾后规划者,都忙得不亦乐乎,此外还有忙着签订合约的技术和软件厂商,急于贡献出他们的专长,但这其中恰恰缺少了自发的组织协调者。借助于地理信息工具,这种各行其是的局面将有所改观。每天,救援人员都在帮助灾民们管理大量的公共物资,要知道其中很多物资是用于灾后长期重建的。这时,地理信息技术人员就该大显身手了,他们整理并分析每日的物资信息及赈灾进程,及时反馈更新的物资地图,使得专家们获取到分别用于应急响应和长期重建的公共物资的重要信息,有助于灾后的全局规划。

  在灾后重建的后期,铺天盖地的受灾报道已接近尾声,难以延续公众的关注度,也满足不了实时报道的需要。地理信息工具,强就强在于它的可视化特性,可以让人们重新把目光投向灾后的重建工作,比如说临时救灾房、灾后重建进度等信息的传达,由此可以协调援助的方向,并引来多方捐助。

  伴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成熟,它的实际应用情况值得探究。倘若没有一家机构能够妥善处理那些精细的图像显示以及清晰的数据架构,它也是一无是处的。经证实,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高低,取决于数据与使用数据的决策者之间的关联度,而并非技术性的进展。自然,专家们在赈灾方面有着很强直觉以及熟悉的工作网络,但地理信息解决方案干扰了专家们的决策,由于它不能像专家一样凭直觉就自动过滤掉庞杂的信息,因此它得出的实时结论往往不被采纳,即便又快又好地提供了资源密集型的解决方案,但要让专家们采用一整套前所未有的全新数据,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赈灾专家应将数据的来源、可信度及其质与量, 纳入他们权衡的范畴,让实时的信息数据发挥其应用作用。地理信息技术人员也要花大力关注地理信息系统与赈灾机构之间的契合点。不能让长期的灾后重建需求,只是停留在赈灾管理时的闪电式应急处理上。(文|英文编辑 龙薇)

  注:本文为《3S新闻周刊》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及时通过邮件告知:news@3snews.net。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

下一篇

曼彻斯特走在自助GIS技术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