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河南“数字环保”建设迈出可喜一步

    本报讯  放射源只要离开监控系统30米,相关短信便会瞬间出现在管理人员和监控人员的手机上,而在市环保局信息中心的电子遥感地图上,也会清晰地显示出放射源的移动路线和具体位置。目前,我市已有21枚放射源在全国率先安装了这种高科技“千里眼”。

    从2004年开始,市环保局和北京宇图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三家单位联手,在全国率先进行放射源在线监控监管管理工作的研究,自主设立课题并研制出了“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软件,填补了我国在放射源管理工作上的一项空白。该软件通过测试后,我市于去年年底在部分用源单位安装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在放射源容器上安装定位器,通过卫星和通信传输与定位系统,实现对放射源位置信息的定位判断,放射源一经移动并超出警戒范围,系统将实现自动报警,管理和监控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放射源的位置信息和移动轨迹。

    1月13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在我市对放射源监控监管系统成果进行了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在放射源环境监管领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全国率先实施放射源全天候在线监控管理,也标志着我市“数字环保”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了解,我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数字环保”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初步建成了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大屏幕远距离烟尘监控系统、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环境业务办公系统等数字信息系统。今年年内,我市将为所有放射源安装在线监控系统。

    让“数字环保”之路越走越畅

    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曾风靡我国,人们在对女主人公幸子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时,也对放射源事故的可怕危害留下了深刻印象。

    “数字环保”技术的应用,使我市能够在全国率先实施放射源全天候在线监控管理,对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会产生积极作用。

    我市“数字环保”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方面甚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与“数字环保”建设相伴的是,我市的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但是,我们更应看到,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产品往往极易更新换代、上档升级,因此决不能故步自封,容易满足,只有坚持不懈地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我市的“数字环保”之路才能越走越畅,环境质量才能越来越好。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