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3项成果入选,仅武大就占了两项,这在全国高校中是独此一家,我感到很振奋”。昨日,记者连线正在北京的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教授王密博士。前日,他代表恩师李德仁院士出席教育部主办的“2012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颁奖大会。
今年,武汉大学两项成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项成果跻身“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这是1998年有这项评选以来武汉地区高校取得的最好成绩。
院士成果让“天眼”有了好眼力
此次评选,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主持完成的项目“资源三号卫星指标设计及地面处理关键技术”入选。资源三号卫星是我国第一颗民用高分辨率三线阵立体测图卫星,实现了中国民用高分辨率测绘卫星领域零的突破,对中国航天与测绘事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颁奖评价说,李德仁主持的该项目,使资源三号卫星影像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同类卫星的领先水平,扭转了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长期依赖外国进口的局面,成为我国卫星遥感从“有”到“好”的革命性转折的里程碑。
女化学魔术师
“绿色”工艺将废渣变华服
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等人共同研究的“基于生物质大分子的新材料和生化品”,突破了传统的加热溶解方法,开创了纤维素、甲壳素、聚苯胺等难溶大分子在水溶剂体系中低温溶解的绿色技术,并提出低温溶解新机理。运用她的特殊方法,可将农业废弃物如棉短绒、蔗渣、虾壳、蟹壳、豆渣等原料,通过高分子物理方法和“绿色”新技术,转变为有实用价值的新材料,如可纺成光润洁白的长短丝或者做成薄膜、无纺布等。颁奖评价说,该溶解过程清洁无污染,成本低廉,是真正的“绿色”工艺。
地大教授
揭秘2.5亿年前生物大灭绝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赖旭龙教授研究小组和英国利兹大学、德国爱尔兰根大学等合作,将目光投向发生于2.52亿年前的古生代和中生代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首次定量构建了该时期赤道低纬度地区高精度的古海水温度变化曲线,揭示了在极端温室条件下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的关系,证实了气候极度暖化可能是物种灭绝的一个直接原因,并抑制生态系的发展。
据悉,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自1998年起开展“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评选活动,每年评选10项具有重大进展的优秀成果,旨在促进高校科学技术整体水平提升,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李佳 孟敏)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