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BS是把“双刃剑”,业界欢欣鼓舞,用户担惊受怕。
作为一种新型的移动互联网应用,LBS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让它成为许多移动APP、网站的“标配”,但是,由于存在着泄漏个人隐私的危险,正遭到很多用户的弃用。
LBS全称Location-Based Services,是一种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2010年底它被引入国内,目前我国既有专门提供LBS的网站,如街旁网、玩转四方网等,更多的是传统互联网企业所开通的LBS的功能,如手机QQ、微信、开心、校内、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等。
假如你的手机里相关软件开通了此项功能,每到一处,便会查找到同一地点里其它正在使用相同功能的用户信息,用户名后分别标注有“距离你100米”、“距离你200米”等信息,你可以随意点击跟这些人聊天,还可以“偷偷”访问这些人的网页,同样道理,别人也可以用你的方式访问你的信息,这便是安全隐患的开始。
人之恶?
近期,记者陆续收到一些邮件,都是关于LBS泄漏个人隐私的话题。
一位读者称自己的手机因为装了腾讯QQ而“被搭讪”,搭讪的人不怀好意,让她迅速关掉了QQ的LBS功能,但随后,她发现,自己的QQ空间、相片均有被这位陌生人浏览的痕迹,对于忽然被陌生人闯进空间的做法,这位读者很反感,让她更为担心的是自己的相片是否被做非法应用。
另一位读者是因为用了手机开心网的签到功能接二连三地收到骚扰信息,做销售工作的她每天会到不同的地方,为了告诉自己的家人正身处何处才开通此功能,但是没想到却有这样的负面效果,她为此很头疼。
如果说记者收到的线索仅代表部分的话,7月中旬,新华社发出的报道就让人惊异了。一名32岁的拥有大学文凭的曹某,利用微信的“查找附近”和“摇一摇”功能,以搭讪为诱饵,先后强奸了7名女性,微信变成“危信”,引发网友们的讨论。
一些网友认为,微信比QQ等网络聊天工具更可怕,因为微信交友更迅速,见面也更容易,一些警惕性不高尤其是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骗。“微信微信,只可微微一信,不可全信。”
部分网民认为,微信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无所谓好坏,原本无辜。“如果每个人都自尊自爱,就不会发生诈骗、强奸的悲剧,所以不能怪微信。”上述网民认为,“利用微信这样开通了LBS功能的交友工具犯罪的根本不是这些工具之恶,而是人之恶。”
我的信息谁做主?
其实大家未必知道,开启LBS的应用,存在着比用户信息被泄漏更大的危险,那就是正在使用该项功能的用户在不被打招呼的情况下自己的信息被搜集在相关网站上的危险。
“不管是苹果的iOS(4.3.3以下版本),还是谷歌的Android,开启定位功能后都会记录并上传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而这些这些数据会长期保存,不会自动清除。”一位信息安全专家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
这位专家进一步举例:“假如你出差住在某酒店,手机定位服务会查找附近的WiFi热点和信号塔,然后根据算法确定你所处的位置是某酒店,将地理位置数据放入缓存中并发送到苹果或者谷歌,你的开房记录就泄露了。”
地理位置泄漏的潜在危害不是危言耸听,上述专家认为目前存在三种危害:
第一是被诈骗。不法分子在进行电话诈骗时,除了报出你的名字还可以道出你的某天或者某短时间的行踪,以此来增加可信感。
第二是家里被偷。以前,要知道你家晚上有没有人,小偷必须仔细观察你家是否有人活动的迹象,例如晚上不开灯则很可能家里没有人,而如今通过地理位置信息就可以了解你的生活规律,从而可以大摇大摆地闯入你家,拿走一切可以拿走的东西。
第三是被人身攻击。你的生活规律都被人掌握了,一旦有不怀好意的人想对你进行人身攻击,不是非常容易吗?
“在国外,第二种和第三种潜藏的危害已经出现过了,虽然还是零星的几个案例,但它带来的后果且非常严重,因此大家还要慎重对待自己的地理位置信息。”上述专家告诉媒体。
有没有在开启LBS应用时更为安全的方法?
3sNews总裁、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秘书长刘玉璋认为:“很多公众现在一谈到隐私,尤其是位置信息会感觉泄密了一样,会有这样的担心。但是现在技术本身能够有一些去解决的途径。”
用户在使用LBS签到时,可以选择“仅自己可见”还是分享给朋友,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隐私泄露”的问题。
对于自己的地理位置信息在不被打招呼的情况下被搜集的现象,相关专家认为,提供LBS服务的企业是否在用户启动该功能时,应该设置一个提示,告知用户,在用户同意的前提下才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