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地理信息乘云而上 数字城市点亮中国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指出,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和信息化测绘体系,并争取把地理信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数字城市建设是一项政府主导型的事业,建立、健全与数字城市相关的政策法规,鼓励和推进相关技术和应用的产业化是数字城市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建设数字城市涉及部门多、应用多样、资源整合难度大,必须遵循统一规划、标准规范先行的原则,建立统一的建设、管理和应用标准规范体系。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末,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并以每年不低于25%的速度持续增长。到“十一五”末,地理信息产业相关企业已近2万家,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总产值达1500亿元。《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指出,到2015年,我国将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和信息化测绘体系,并争取把地理信息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加快区域共享建设,奠基数字中国

  数字城市建设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也是信息化社会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2011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与多个省市的测绘与地理信息局、地方政府签订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三方合作协议,研究数字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目前,全国665个城市中数字城市建设推广与应用城市已达220多个。在国家数字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超图软件一直积极投身于我国地理信息事业的发展,依托良好的发展环境、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承担了包括重庆、西安、福建、浙江、湖南、大连、贵阳、柳州、石家庄、绍兴、泉州、浐灞、曲江、温江、崇文、昌平等国内多个省市及地区的数字城市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其中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示范项目、江阴市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数据库及共享平台获得2011中国GIS优秀工程金奖。

  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信息平台是基于SuperMap Service GIS等技术,采用统一规范整合和完善西安市现有地理信息资源,建成了多尺度空间框架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信息共享与管理服务平台以及地理信息共享与分发机制的建设,通过地理信息共享服务模式为政府、公众和行业用户提供开放式的地理空间信息服务,解决了公共地理空间数据重复建设、格式坐标不统一,行业间不能共享的突出问题。数字西安地理空间框架项目是西安超大规模副省级城市在数字城市建设上的成功示范,标志着陕西省第一个由市级政府主导建设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共享平台正式建成,也标志着陕西省数字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江阴市是我国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模范地区,作为国内测绘行业首个获得金奖的县市级地理信息共享平台项目,江阴市自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建成已成为江阴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对推动江阴市地理信息应用和江阴市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该数据库为基础,各政府部门的应用系统可以获得各类现势性强的基础数据,并为公众提供及时的电子地图信息、各种城市热点信息、位置定位等服务,提供基于各数据库的综合信息支撑以方便公众,提升城市服务公众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

  整合信息资源 服务社会发展

  尽管数字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下一步,我国数字城市建设需牢牢把握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经济社会信息化应用需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信息化与城市化的融合。

  第一,提供更好的网络环境。加快建设宽带等高性能、无所不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大力开展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物联网与互联网、工作网的融合,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的融合,满足应用不断深化与扩展对网络发展的要求。

  第二,科学制定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发展战略。数字城市建设应以城市的总体功能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发展目标应与城市定位及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强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第三,积极研究制定数字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法规。数字城市的营造,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等诸多事宜,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指导和保障。所以在数字城市建设的立法方面应从构建科学、完整的法律体系出发,尽快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四,加大应用推广,不断扩大数字城市的服务群体。公共平台是城市的基础性平台,其建设目的是共享信息资源,接下来几年在搭建基础公共平台的同时,各省市区域将陆续转到应用推广上面来,基于公共平台,辅助政府部门完成指挥决策,促进跨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共享,深化对公众群体的服务。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