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北京暴雨追问城市应急能力

7月21日,一场六十年不遇的大雨突袭北京,一天之内暴雨预警从蓝色连升两级至橙色,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虽然北京市政府动用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抗击这场暴雨,也涌现许多感人的故事,但道路被淹、市民被堵、人员伤亡依旧成为暴雨留给人们的心头之痛

   7月21日,一场六十年不遇的大雨突袭北京,一天之内暴雨预警从蓝色连升两级至橙色,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

  虽然北京市政府动用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抗击这场暴雨,也涌现许多感人的故事,但道路被淹、市民被堵、人员伤亡依旧成为暴雨留给人们的心头之痛。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中指出,北京暴雨洗礼出了城市精神,更给正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上了深刻的一课。

  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不仅需要把地上建设得富丽堂皇、气象万千,更需要夯实地下的百年根基;不仅需要普通人呈现出“最美”的道德风尚,也需要城市管理者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建设与应急管理中,该怎样做得“更好”甚至做到“最好”。

泰伯网


排水标准是上世纪80年代的

  前日,北京排水集团副总经理郑江表示,目前北京的排水标准还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标准比较低。在城区78个下沉式桥区的雨水泵站中,有一半以上为一年一遇,仅能抵抗每小时30毫米的降雨。

  目前,北京排水集团正在根据新的排水标准对北京下沉式立交桥的泵站进行改造,目标是在2015年前,让这78座下沉式立交桥泵站能够应对5年一遇的雨情,相当于雨量60毫米左右。此外,将采用建设蓄水池、客水分流系统等,使得桥区整体的防汛能力达到10年一遇,也就是能够抵御每小时70毫米的暴雨。

  观点:

  关键要实现排水标准

  “标准已经够用了,关键是要实现标准。”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所原主任工程师段昌和认为,新标准提出来之后,到真正实现这个高标准,有个逐渐建设的过程。

  更多的网民则呼吁城市应加大下水道的建设,而不能让城市排水系统仅满足3年或5年一遇。网易网友说:“一个城市的下水道代表了一个城市的良心。然而,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方案不够完备,必然会让城市窘态百出,狼狈不堪。”

  4名群众丧命严重积水区域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分别来自北京交管部门和消防部门的消息,目前已知至少有4名群众因车辆陷入北京的严重积水区域,导致溺水身亡。

  有不少网民指出:广渠门、莲花桥、十里河、大红门……近五六年来伤透了北京人的这几个“北京海”,为何到现在还没有把问题解决?!

  记者调查了解到,尽管北京市防汛办此前表示已对北京城区90座下凹式立交桥建立“一桥一预案”专项保障方案,但菜户营桥、莲花桥等多处传统积水点仍旧积水成河,导致环线交通多处受阻。而此前少有积水的路段也在此次暴雨中“失守”。

  观点:

  预案不能按部就班套用

  国家减灾委副主任竹立家认为,严格地说,虽然各地都针对暴雨制定了相应的预案,但这只是程序性的东西,遇到情况时需要灵活机动地处理,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套用。许多网民表示,城市建设管理者应从此次暴雨中汲取教训、做出改变,真正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

  五问暴雨应急

  能否通过短信发布暴雨预警?

  21日,北京市气象部门连发5次暴雨预警,然而不少网友认为,气象部门发布预警渠道过少。为此,呼吁政府可通过短信方式将预警送达所有市民,提醒人们减少外出。

  A: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表示,这次的暴雨预警,气象部门在发送给各个部门的同时,也对公众进行了发布,渠道包括网络、手机、电视、广播、街道显示屏等。北京有2000万常住人口,95%以上拥有手机,发送短信的基站却十分有限,而且人口特别集中,很可能都集中在一个基站覆盖范围内。联通曾经帮气象部门做过测试,一条短信出去之后,一秒钟最快能发出去400条,按照这个速度,全市市民都收到短信要很长时间,如果接收到短信的时候灾害天气已经结束了,预警也就没有意义了。

  公交地铁可否延长运营时间?

  21日暴雨,不少私家车水中抛锚,部分市民被困在雨里,出租车难打,公交、地铁又已经收车。对此,有网友提出,遭遇极端天气时,公交和地铁能否延长运营时间?

  A:交通专家王江燕表示,像21日的暴雨,如有可能,可以考虑地铁全路网延长运营,毕竟只是属于特殊情况,公交的情况也可以如此。极端天气下,交通部门、地铁、公交都有应急预案。

  机场高速能否暂时免费通行?

  21日,一些私家车主自发义务前往首都机场接送滞留旅客。有网友称,在机场高速收费站,车辆大排长龙。

  网友呼吁,在此情况下高速能否实行免费通行,以减少拥堵。

  A:王江燕表示,遇极端天气,机场高速收费站大量滞留车辆的时候,考虑免费通行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车辆可以快速进出收费站到机场接人,还可以避免拥堵。

  据了解,在今年端午节,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当高速路出现进、出京车辆高峰时,特别是当收费站前拥堵车辆过多时,采取车辆免费通行的措施。

  公共场所可否开放接纳群众?

  一场暴雨,北京众多市民被困在路上,部分人只能在大雨里淋着。有市民感叹,在这样的极端天气里,附近的商场、宾馆等场所能否对人们敞开大门,让大家暂时避雨?

  A:人大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表示,在极端情况下,开放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对商家是一个很好的提升形象的商机。比如东京大地震后,由于交通中断,很多人被困,这种情况下就有不少商店开放了厕所,并提供饮用水等。一家大型商场人士认为,开放场所,意味着要提前做各种准备。如果政府部门或商业协会能在突发状况来临之前倡导一下,商业机构一般都会响应服务消费者。

  大型活动是否应该临时取消?

  21日,恰逢北京国安对杭州绿城的球赛在工体开踢,萧敬腾演唱会在五棵松开唱。不少人因交通状况未能抵达现场,而抵达的人在散场后,如何回家也成了问题。

  A:毛寿龙认为,对于偶然发生的突发灾难天气是否应建立类似的规则,是需要政府研究和考虑的问题。因为一些活动和运动即便在室内开展,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小,也会面临结束后的交通问题。不过,毛寿龙认为,建立这样的规则并不容易。一方面,预报和预警是否保证准确;另外,可能会有发生灾害预警时,已经来不及、通知不到市民的情况。

  声 音

  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不仅需要把地上建设得富丽堂皇、气象万千,更需要夯实地下的百年根基。——人民日报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