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iOS图标:救命!我被困在一个圆形框里了!

iOS与Mac人气暴涨,他们其中很多应用都会互相移植。当我将两个系统中相同应用的图标进行对比时,我似乎觉得总编的话不无道理。现有的这些Mac应用,移植到iOS上的时候,很多美编和设计人员开始变得脑残了。


  iOS与Mac人气暴涨,他们其中很多应用都会互相移植。当我将两个系统中相同应用的图标进行对比时,我似乎觉得总编的话不无道理。现有的这些Mac应用,移植到iOS上的时候,很多美编和设计人员开始变得脑残了。他们并没有很好的展现出自己的天分。他们仅仅是为图标加上了一个带有深色背景色的圆形框框。

  我们在Retina屏幕上,所看到的图标是那么的拙劣简陋,缺乏细节。从7月份开始,所有向App Store提交的应用程序,必须使用分辨率为1024×1024的图标。屏幕的分辨率虽然提升了,但是iOS平台上缺乏设计精美,具备丰富细节的图标。不信?请看下文!

  案例:从Mac到iOS,加个圆形框框

  这是典型的从Mac平台发展到iOS平台的应用,他们仅仅是加上了一个圆形的框框。这仅仅加上了一个蓝色的带有些许过度的背景框框。熟练的美工用不了5分钟就能搞定。好吧!姑且说,这是美工设计人员一天的工作量。

泰伯网

  许多移植到iOS平台的应用程序都如法炮制,无论是苹果的应用还是第三方的应用。

  苹果:

泰伯网

  第三方:

泰伯网

  当然也有一些稍微好一些的应用,例如Sparrow和Skype,至少美编设计人员知道用个“反色”的背景。

泰伯网

  案例:从Mac到iOS,最偷懒的美编

  我觉得这种美编是最遭人恨的,很多Mac应用都是纯色背景的方形,美编仅仅做的就是在PS里用个圆角的选区剪切一下。我要是老板,早给他们开除了。拿着薪水不干活儿!:P

泰伯网

  下面这种情况的美编,也属于消极怠工型的。简单的将Mac下的图标放大、缩小,就成了iOS图标了。

泰伯网

  案例:从Mac到iOS,真正的设计实力

  真正有实力的美编和设计人员能让用户一眼就区分出来,哪些是桌面应用,哪些是移动应用。他们能为iOS图标提供足够的设计细节,并且保持他们与Mac平台上的相似性。尤其是你在图标众多而密集的iOS桌面上,用手指快速的不耐烦的滑动桌面的时候。它!就如此醒目的映入眼帘。

  苹果:

泰伯网

  更多第三方:

泰伯网

  佼佼者:

泰伯网

  案例:从Mac到iOS,值得反思的设计

  下面苹果的这几个图标,虽然能看出来美编认真干活了,但是我仍然持保留观点。苹果在iWork中的图标起码还保留了相同应用的设计风格。然而mail和itunes这两个应用,我觉得设计人员是应该反思的。他们看上去就像是不同的应用的。

泰伯网

  第三方:完全看不出来是同一个应用

泰伯网

  案例:从Mac到iOS,优秀的设计思想

  下面的这些应用,你很容易区分他们是什么平台上的,经过几次改版之后,他们越来越有移动应用的味道了。从Mac到iOS,他们保留了许多设计元素,包括重要的符号或配色方案。但是在iOS的图标设计时,又加入了许多新的设计元素。比如让图标稍稍倾斜,放大局部的特征等等。这些都是优秀的移动应用图标设计思想。

泰伯网

  案例:从iOS到Mac,以不变顺应万变

  也有许多应用,最初是出现在iOS平台,而后开发者见销量不错,就又开发了Mac版本。这些应用的数量不在少数。大多数开发者是忠实呈现流派,他们直接将iOS的图标,不加思索不加改变的搬到了Mac平台上。

泰伯网

  案例:从iOS到Mac,去背效应在泛滥

  与最初的第一个案例相同,这些应用从iOS移植到Mac时,美编和设计人员最直观的思想就是除去背景圆形框框。其中苹果的Facetime是最为典型的一个案例。

泰伯网

  其他第三方:也没都是没有新意的设计

泰伯网
泰伯网

  案例:从iOS到Mac,有担当的设计师

  应用的图标是灵魂啊,它给了用户第一印象,并且是脑际中一个深深地印象。作为一个logo的设计师,这份责任非常重大。有担当的设计师会怎样呢?从iOS移植到Mac上时,首先他们会考虑他们会在iDock上显示。由此图标必须弄成3D造型的,最好再加一些倾斜,这样他们看上去会更有立体质感。你能看到下面这些图标,都稍稍偏离了98度。

泰伯网

  也有一些应用,从iOS到Mac,除了“去背”之外,设计师加入了更多细节,他们甚至重新设计出了逼真的3D图标。虽然某些图标看上去略微有些不适应,但是这也代表着他们在探索一条新的路。

泰伯网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