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12月10日电 “十五”期间,全省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科技工作者为生力军,调动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与保护、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以及国土资源基础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科技创新推动国土资源工作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
“十五”以来,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广泛应用遥感(RS)、全球定位仪(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新技术,开展了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城镇地籍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和县(市)级1:1万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等工作;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广泛应用,使矿产资源调查与成矿规律研究取得新进展,建成了一批中小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完成了全省1:25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1:25万地形、地名数据库。在“青海省第三轮成矿远景区划及找靶区预测”科研项目中,运用成矿系列理论、成矿系统理论预测出具有重大找矿前景的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为今后地勘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在“青海东昆仑钴矿成矿系列研究”中,首次提出并建立了东昆仑成矿系列,系统总结了成矿规律,对东昆仑地区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圈定5个成矿远景区。提交了聚乎更、江仓、鱼卡煤矿区,东、西台吉乃尔湖锂矿区,大浪滩梁中钾矿区,大风山锶矿床,铜峪沟铜矿床等一批可供开发的矿产地,新发现矿产地34个。探明“三江”北段矿床规模多数达中大型,为该地区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提供了方向,有望成为我省规模最大的多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巴颜喀拉山成矿带大场金矿金资源储量超过100吨,金锑矿较好的显示出成矿远景。
目前,我省一批重要的矿产基地已初步形成。如格尔木市霍布逊钾矿、野马泉铁多金属矿、五龙沟地区红旗沟-深水潭金矿、西宁市城南新区杜家庄地热田、杂多县东莫扎抓铅锌银矿等等。这批矿产基地,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即可转入开发。
我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初步形成,在确保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同时,实现了全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建立了可动态更新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系统;建立和完善了青海省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建设用地数据库管理系统、土地登记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土地证书年检汇总和变更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推广应用了全省矿产资源储量空间、矿产储量登记管理、矿业权管理信息和国土资源综合统计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短评:以科技创新突破资源制约“瓶颈”
推进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与创新,努力缓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瓶颈”,是摆在我省广大国土资源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青海最大的优势在资源,青海发展的希望也在资源,国土资源的勘探开发直接关系着我省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是我省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保障。做好国土资源工作,我们必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大科技创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走出一条适应省情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推进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突破一批制约我省资源综合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从而努力实现“延长产业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不断提高国土资源工作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叶文娟)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