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刘经南:“我们知道卫星每个瞬间的位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涉及面最广、技术最复杂和建设周期最长的航天基础工程。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之际,记者专访了幕后功臣刘经南院士。


泰伯网

  刘经南,汉族,安徽蒙城人,1949年1月生于苏州,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省科协副主席。

  上月25日,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服务区域将扩大到新疆和西藏西部,以及西部一些邻国,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能达到十余米定位精度。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涉及面最广、技术最复杂和建设周期最长的航天基础工程。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之际,记者专访了幕后功臣刘经南院士。记者:尊敬的刘院士,您好!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我们的读者,什么叫导航?什么叫卫星导航?

  刘经南:古代的猎人,进山时会在路上做一些记号。出山时,沿记号返回,这是最原始的导航。卫星导航就是用在轨运行的卫星做“记号”,知道自己在哪儿?知道你要找的位置在哪儿?怎么到达你要去的地方?遇到了什么危险,如何进行救援等等,这就是卫星导航。

  记者:卫星导航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有多重要?

  刘经南:武汉要建一座600多米的高楼,没风时它也会摇摆。利用卫星导航,可以适时监控建筑物摇摆幅度,人们根据卫星监测的信息就可以适时控制摇摆。比如,减轻载荷。建大桥时,大桥两边工件要合拢,误差不能超过几毫米。可以用卫星导航来精确定位,做到准确对接。再比如,我们的手机上都会有芯片,你到了哪里它都知道。还可用来监测高铁轨道的沉降、位移等。可以说,上至航空航天,下至工业、渔业、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无所不在。

  记者:北斗导航系统的“独门绝技”是什么?

  刘经南:它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性导航系统。“短报文”是它的独特功能,相当于目前的手机短信,用户可以通过终端发送信息,向外界告知位置。比如,消防队员深入森林救火,手机没有信号,可通过终端给“北斗”发送信息,搜救部队能轻易得知被困者所在位置。在汶川地震搜救时,北斗就曾经大展身手。

  记者:您和您的团队在北斗系统建设中,作出了哪些贡献?

  刘经南:主要是卫星的精密定轨和卫星数据处理。现在北斗导航系统已经有11颗卫星了,到2020年可能会达到35颗,这么多卫星在空中如何排列?卫星每秒钟要走七八公里,如何知道卫星每个瞬间的精确位置?如何控制这些卫星?我们的研究解决了上述难题。

  记者:中国卫星导航产业的春天是不是来了?

  刘经南:从技术上讲,形成中的中国导航产业链已经没什么障碍了。未来关键是在市场运作、商业模式和需求拓展等方面进一步跟进,但整个产业链仍很不完善,很不健全。

  记者:您认为,武汉发展导航产业的优势在哪里?

  刘经南:“十二五”期间,北斗导航产业产值年复合增长率可望达到50%左右。全国导航产业目前大概600亿元的产值。武汉最明显的优势是技术,但不少导航产业的技术还没有完全产业化,这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邓洪涛 吴江龙 南静)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