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互联网地图市场的未来 LBS应用百花齐放

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约3.5亿人,2012年可能达到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将达40%左右,从而超过互联网用户。得益于移动互联网风暴的促进作用,中国手机地图用户从2010年开始,用户量基本保持了百万数量级的增长率。

   生活节奏的加快,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加,人们在交通通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现在的人们已经习惯出行前先查好线路,然后直接使用手机地图进行导航,互联网地图已经逐渐成为出行必备。不仅如此,LBS的爆发,促使基于地图的增值服务层出不穷,各种LBS应用基本都拥有地图模式,各类信息在地图这一载体上一目了然。因此,公众眼中,地图似乎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然而从互联网地图市场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否如预期的乐观,还值得企业及整个行业探讨。

  互联网地图市场的未来在“移动”

  经济及交通环境的不断改善,人们出行的频率提高,给互联网地图服务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为5.13亿。其中互联网地图用户约占三分之一,并且用户量仍然在不断增长。从历年来中国整体互联网地图市场发展情况看,自2006年开始,公共服务的互联网地图网站不断涌现,2008年则迎来大发展时期,市场规模迅速增长。然而2011年,增长率明显开始下滑,究其原因,一方面互联网地图用户,无论是大众用户还是企业用户都逐渐趋于饱和,增长空间有限;而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传统互联网地图的市场造成冲击,分流部分用户。

  泰伯网

泰伯网
3sNews 配图

    目前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约3.5亿人,2012年可能达到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将达40%左右,从而超过互联网用户。得益于移动互联网风暴的促进作用,中国手机地图用户从2010年开始,用户量基本保持了百万数量级的增长率。因而未来几年内,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互联网地图市场规模增长率将进一步降低,并最终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名副其实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


[page]

  如果将移动互联网地图市场划分为手机导航(离线地图)、手机地图(在线地图)、LBS签到这三个细分市场,那么手机导航可以说是形成于早期,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互联网的范畴,但手机导航应用于移动终端,并且逐渐显露与手机地图融合之势。

  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约为5000-6000万台,而导航功能几乎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从最早的Symbian“独霸一方”,到如今谷歌Andriod、苹果ios、微软WP7、黑莓BlackBerry OS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群雄争霸,智能手机时代早已来临。2008年以来,手机导航的销售量几乎成倍增长,由2008年的不足500万台,到2011年,已经达3000万左右,预计未来两年内,仍将持续增长,到2013年可能超过8000万台。
 

  手机地图作为手机导航的衍生,增长趋势更为明显,是三个细分市场中用户规模最大的一块,手机地图客户端用户几乎以每月百万数量级的速度增长,2011年中国手机地图用户约1.8亿人,预计到2012年,将增加至近3亿的用户规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地图以其方便、实惠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并且手机地图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甚至开始加入导航功能,基本可以满足一般用户的日常需求,因而,手机地图将成为未来的一个主要增长点。

泰伯网

3sNews 配图

 

  另外一点则是LBS签到,虽然目前LBS签到的热情减退,市场进入冷却期,但是随着人们理性面对LBS市场发展,不断探索盈利模式,寻找用户需求,LBS市场终将被打开。LBS签到仍然会是用户增长最迅速的一块业务,特别是诸如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巨头公司的介入,相信会进一步促进LBS的发展。根据3S智库预计,2012年LBS签到的累计用户规模可能会接近1亿人次,未来发展前景相当可观。

  地图上游市场大局已定 三维互联网地图成新发展方向

  现阶段为互联网地图服务商提供电子地图数据的厂商有高德、四维图新、灵图、瑞图万方、易图通五家。除了四维图新外,其余四家均有自有的地图服务网站,在运营自己网站的同时也为其他网站提供地图数据。在上游地图数据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高德、四维图新占90%以上市场份额的局面,而灵图、瑞图万方、易图通这三家图商在互联网地图服务领域的客户量和质量相对处于劣势。由于资金上的巨大投入以及政策上互联网地图服务资质的限制,使得上游地图数据采集的准入门槛拔高,因此,其他新兴中小企业很难插足上游市场,格局基本已定。

  而除了这些基础地理数据提供商外,图吧作为地图服务提供商的同时也为其他地图服务提供商提供电子地图数据。图吧的基础地图信息来自四维图新,自身也通过合作伙伴获取一些POI数据,与此类似的是谷歌地图在使用高德数据的同时也为其他网站提供地图。目前在下游市场,众多电子地图服务提供商纷争,原本百度地图、图吧地图、谷歌地图几乎垄断了80%的市场份额,但如今受互联网地图服务资质限制,地图数据提供商下游市场格局或将发生变化,因谷歌地图至今尚未获取相关资质,导致原有地图API合作伙伴流失,产生不利影响,而百度地图、图吧与谷歌同列三甲的企业则从中获利,同时也使得腾讯、搜狗等已获资质的企业在互联网地图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谷歌地图的市场份额很可能被这些企业瓜分,互联网地图市场势必将迎来新一轮洗牌的关键时期。预计,百度和图吧这两家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依靠其强大的网站流量和用户黏性,将会在未来很长时间里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其余各家地图则各显神通,市场争夺战将越加激烈。

[page]

  争夺用户的关键无非是抓住用户新的需求点,三维作为一样较核心的需求,受到各厂商重视。早在两三年前,E都市、都市圈等创业公司就开始了国产三维互联网地图的开发,但是推出后,用户规模还是相当有限。而2010年8月底,百度联合都市圈悄然上线了三维地图功能,此举真正开启了三维互联网地图的新时代。互联网地图服务商竞争激烈之时,百度三维地图的上线无疑为其争取更多的用户和市场份额增加了砝码。跟随百度地图的步伐,2011年2月,搜狗地图联合E都市推出了其覆盖全国73座城市的三维地图服务。两大互联网地图服务商联合三维地图数据商,提供同样服务,三维互联网地图的发展趋势已不言而喻。除了虚拟三维地图外,实景三维地图在近年也得到了实践。先是立得空间在2010年国庆期间上线了360全景街景地图网站“我秀中国”,为用户提供实景导航、网上逛街等服务。2012年年初,腾讯SOSO地图连续推出了北京、深圳、拉萨、三亚等热门城市和热门景区的实景三维地图,再一次掀起了街景地图热潮。由此可见,互联网地图的发展,除了用户量的积累外,功能的完善,用户体验的提高也非常重要。

  LBS应用百花齐放 打造个性化“一张图”

  目前互联网地图能够提供的服务产品形式单一,但人们却已经不单纯满足于路径搜索、线路规划等这类简单的功能,加之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唤起服务市场发展的热情,一些以地图服务为载体的LBS应用开始兴起。这些应用种类繁多,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包括餐饮、旅游、购物、房产等等,比如丁丁网、搜房网、大众点评、街旁、去哪儿,这些作为互联网地图的垂直应用服务提供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地图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盈利模式,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地图,目前的盈利模式主要就三种:基础数据部署、API调用、广告模式,全部是B2B的业务模式,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大众的市场更广阔,但互联网地图对于大众用户却都是免费的,这就要求地图要结合其他LBS应用,才能够面向用户收费,那么用户会为了什么而付费呢?这也是业内讨论的焦点,如今常见的几种模式,主要是LBS+SNS,LBS+游戏,LBS+电子商务。LBS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用户基数,社交型的盈利模式虽然比较清晰,但仍然需要创新与探索,并且随着腾讯、新浪等互联网巨头的介入,其他中小型LBS企业的生存空间如何还尚未可知。而LBS结合电子商务目前看来或许是可实践的方向,通过平台上的广告、分销并通过差额交易获得营收、从团购商家获得分成与团购网站分成的盈利途径。在经历了快速发展期之后,LBS由于遭遇模式创新瓶颈和资本冷遇等原因,热度下降,企业数量骤减,用户数量增速减缓,LBS市场开始进入探索商业模式的冷静思考阶段。

  虽然如此,但LBS应用数量还是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用户面临选择的难题。而云概念的提出,使人们认识的“云”的便利,它可以屏蔽了一切底层复杂的、枯燥的概念,而用户只需在前端按需获取资源,并按使用量付费,接入即用,因而云化LBS应用、云化互联网地图也将成为未来的一个趋势。就互联网地图而言,如今已经实现同一产品和服务在不同终端、不同平台的融合;那么LBS应用也该如此,通过云平台,人们在一张地图上,便可以直接实现不同的应用。

  当然互联网地图的发展需要扎扎实实进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势不可挡,虽然现阶段手机地图、LBS应用盈利模式还未清晰,仍处于摸索期,但涉足厂商已进入用户争夺战,先占山头,再做计划,然而比较明确的是无论是手机地图还是LBS应用,服务将是核心,三维功能以及其他各种应用服务都是围绕用户的需求,这将决定着能否吸引并留住用户。一旦抓住契合点,那么互联网地图将迎来前景无限的明天。(文|尹晶雪)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