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龙年北斗开门红 覆盖西部显身手

为进一步提升集团公司在地理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011年11月29日,集团公司在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和航天四维科技有限公司基础上组建中国四维测绘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旗舰企业。

  黑夜中的大凉山显得安静而又神秘。2月25日0时12分,惊天的轰鸣声再次在沉寂月余的大凉山谷回荡,一条火龙腾空而起,撕破黑夜,直刺苍穹。

  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我国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的场景,这也是农历新年之后的首次宇航发射。“这颗卫星对全年北斗发射任务顺利完成至关重要。”北斗导航卫星总指挥李长江表示。

  试运两月 达到目标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网试运行对外公布两个月以来,空间段在轨卫星和地面运控系统工作稳定,试运行结果反映出目前系统达到了预期目标。”北斗导航卫星总师谢军表示。

  去年底,伴随着第10颗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试运行服务,并开始向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连续的导航定位和授时服务。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组网建设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

  根据全国300多个北斗二代用户机检测数据显示,北斗系统的指标和功能都达到了预期目标,满足了区域系统试运行承诺的要求。“这包含两层含义。”北斗导航卫星总师杨慧解释,在当前组网尚未最终完成的情况下,北斗系统达到了我国目前承诺的试运行25米的全天候定位精度要求,同时在70%的时间里达到了定位精度10米的要求。

  第11颗卫星做什么用?

  既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完成了区域组网基本系统的建设,那么第11颗北斗卫星将承担什么使命呢?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网还没有完全建成,现在建成的只是基本系统。虽然在覆盖区内能够连续地看到4颗星,但是系统的几何精度因子还未达到要求。”杨慧介绍。

  据了解,空间段卫星数量不足而导致的几何精度因子不能满足要求,是导致定位精度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此次发射的是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但只是第9颗组网卫星。

  “第11颗北斗卫星将进一步完善目前的区域网络服务能力,提高整个系统的区域满意度。”谢军介绍,随着今年6颗北斗卫星的陆续发射,将进一步完善北斗系统覆盖区的几何精度因子。

  据悉,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的轨道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上空。“此前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均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上空。”谢军表示,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将进一步提高北斗导航系统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覆盖能力,并提升西部区域的导航满意度。

  同时,北斗系统也将为我国西部探测、森林、水文等提供更精确的数据。这将有力地促进交通运输、民航、通信、气象、金融、电力等示范项目在西部地区的开展与推广。

  周密部署 精心呵护

  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于去年12月26日赴发射场,由于进度上的安排,该卫星发射场工作跨越了整个2012年春节。

  随着农历新年的到来,试验队员陆续回家与亲人团聚。按照试验队制定的方案,从今年1月17日开始,卫星将在春节期间静置贮存13天。

  对此,试验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策划,对春节期间卫星贮存技术要求、技术流程及工作方案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验证及演练。同时,试验队安排了3名试验队员在春节期间留守值班。卫星总指挥李长江和卫星总师杨慧两位“老总”也亲临一线,与值班队员并肩战斗。

  冬季的西昌湿度较大,容易对室内露天放置的卫星性能造成影响。值班队员要按照制定的方案与流程细心“照料”卫星,确保卫星静置贮存期间的各项数据符合发射要求。

  对于每天的“例行公事”,值班队员轻描淡写地介绍道:“更换加温除湿仪的蓄电池,给6个房间的除湿机倒水,对卫星储存环境、卫星状态、电测间状态等各方面数据进行检查、监测。”虽然他们说得轻巧,但是工作起来一点都不马虎。试验队有一个表格,详细罗列着他们每天需要检查核对的项目。

  1月29日,其他试验队员返回发射场后马上对静置贮存的卫星开展了一次覆盖性的“健康检查”,对供配电、测控等分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补充测试。杨慧介绍说,很多测试环节都是因为卫星静置贮存而额外增加的,旨在确认卫星各项指标仍符合发射条件。

  基地过年 其乐融融

  五院试验队员王成自称是一个“不恋家”的人,2011年,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各个发射场里度过的,并且也在发射场迎来了农历2012年的到来。

  去年,在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后,王成立马转战西昌。

  随着年关将至,大部分试验队员陆续回家和家人团聚。根据任务安排,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将在室内静置13天,试验队安排了王成、屈海宝、尚阳3名队员春节值班。

  “本来安排了年后回家,但是回家一趟待不了几天却还要另外派同事来替班,所以还是决定不回去了。”王成说,他现在还没有小孩,很多试验队员孩子都只有一两岁,为了让他们能多陪陪家人,他主动申请留了下来。

  当然,留下来的3名队员并不孤单,杨慧和他们一起值班到大年三十晚上才回家。节前,李长江也来到发射场和试验队员们一起值班。

  “大家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其乐融融!”值班的队员们说,型号“两总”们和他们一起看春晚,带着他们一起放烟花。虽然人不多,但欢聚的快乐和春节的喜庆一点都不少。

  “都习惯了!”这是试验队员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习惯了高密度发射,习惯了长期呆在山沟里,习惯了把发射场当家。

  南勇是试验队里的“摄影大师”,今年62岁的他已经是返聘的第二个年头。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每次发射需要在发射场待40余天,一年五六次任务就要200多天,他始终忠实地记录着试验队的每一项工作。

  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吹响了组网发射新的号角。对于航天人而言,这注定又是一个繁忙而充实的年头。

  正如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试验队员李大鹏所言:“不松懈、怀敬畏之心履行岗位职责;永争先、用发射圆满成功报效祖国”,火箭和卫星试验队的队员们用他们朴实的航天情怀书写着他们豪迈的报国之志。

  2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第11颗北斗导航卫星,进一步完善北斗卫星区域导航系统。当前,卫星导航产业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热门领域,日趋完善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将成为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主力。

  卫星导航产业前景可观

  卫星导航应用是指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位置、速度及时间信息对目标进行定位、导航和监督。由于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提供导航、定位和授时的特点,因此,卫星导航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自1993年美国GPS系统完成组网,经过20年的发展完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导航、定位和通信等功能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卫星导航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

  根据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统计,1993年~2009年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市场产值由5.1亿美元增长到660亿美元。据欧洲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管理委员会预测,2010年~2020年,全球卫星导航市场规模将由775亿美元增长到2207亿美元,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出货量将由4.37亿部增长到10.89亿部。

  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曹冲介绍说,2009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产值为390亿元,2010年达到505.9亿元。近日,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1年测绘地理信息蓝皮书《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11)》指出,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产值将超过2250亿元。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跃升至4000亿元,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冉承其表示,卫星导航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新增长点。

  “钱”途无量的应用市场

  在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与北斗系统的发展得到高度重视。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卫星导航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多个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了强制或鼓励发展卫星导航或北斗系统的“十二五”规划细则,卫星导航相关产业园区在上海、重庆、北京等地相继动工。同时,包括国防与民用20个部门共42个北斗示范项目正在全国陆续铺开。

  借助于卫星导航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网络的日渐完善,北斗产业化也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国家发改委的北斗二代十年产业规划显示,2010年~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从505.9亿元提高到4000亿元。“按计划,到2015年,北斗系统应在中国国内卫星导航市场占据约15%的份额,在2020年占30%以上。”冉承其表示。这意味着到2020年,北斗应用的年产值将达到1200亿元。

  当前,美国的GPS在全球卫星导航市场占有率高达95%以上,后建的北斗系统不仅要设法从成熟、稳定的GPS系统市场中分得一杯羹,还要面临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的挑战。

  有关专家表示,北斗系统起步阶段的发展可以借鉴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发展经验。据悉,在俄罗斯政府强制规定系统安装及提高进口GPS导航仪关税的政策下,俄罗斯23%的飞机、87%的船只和80%的公共交通工具使用格洛纳斯系统,到2011年底,莫斯科公交车辆全部加装格洛纳斯导航仪。

  在我国,导航应用的“国产化”也在全面提速。去年10月,以交通部“重点运输过程监控管理服务示范系统工程”、国家林业局“北斗林业示范工程”、国家电网“北斗电力全网时间同步管理系统”以及气象、渔业等领域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专项应用示范工程正成为推动北斗系统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推力。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吴海玲表示,希望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全面验证北斗产品平台、设施和解决方案,同时把行业和区域的典型示范作为打开应用局面的突破口,以行业示范带动行业应用,以区域示范带动区域应用,为北斗导航系统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打造卫星导航全产业链

  在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链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全面开花。作为国内唯一具备基带芯片、射频芯片、多媒体SOC芯片研制及生产能力的企业,一条从导航芯片到导航运营服务的产业链正借助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东风发展壮大。

  集团公司704所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卫星导航应用研究的单位,创造了国内卫星导航应用领域技术创新的多项“第一”。而当前,集团公司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包括导航芯片、导航终端、导航地面基础设施建设、导航集成应用、导航电子地图、导航运营服务等业务,产品覆盖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在导航电子地图领域,行业领先的上市公司四维图新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

  作为发改委“卫星导航电子地图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国内唯一的承担单位,四维图新创下了多个国内第一:国内首家通过TS16949认证的地图厂商,国内首家推出行人导航地图产品的地图厂商,国内首家实现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商业化应用的地图厂商。

  市场份额是给先行者最好的回报。四维图新在中国车载导航地图领域的市场份额连续8年超过60%,在手机导航地图领域的市场份额连续4年超过50%。

  2011年,四维图新牵手丰田、上汽,战略布局车联网,进军前端市场,这将有效改善集团公司产品大众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局面。

  为进一步提升集团公司在地理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011年11月29日,集团公司在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和航天四维科技有限公司基础上组建中国四维测绘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旗舰企业。

  当前,示范项目正成为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重要推力,而进军国家示范项目也正成为集团公司开拓卫星导航产业的重要手段。

  2011年12月31日,航天恒星将提供技术支撑的国家林业局“北斗林业示范工程”通过评审,这是继“国家卫星林业遥感数据应用平台”立项后,双方的再次合作。据悉,该项目一期示范的北斗终端总用量就将超过10万台,项目经费超过2.5亿元。

  除了拥有完备的产品系列以外,集团公司在卫星导航产业领域还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集团公司拥有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测试评估研究中心、空间技术减灾与应急工程民政部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内唯一的卫星导航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些研发机构正为集团公司在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开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有关单位进一步提高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意识,集团公司相关人员表示,集团公司将发挥天地一体化优势,为用户打造全面系统解决方案,抓住未来3年~5年重大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发展。(陈龙)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