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暗礁、何处是浅滩……有了海图,船舶行驶才有了“主心骨”,每一张海图都渗透着海道测量员们的辛勤汗水。近3年来,随着天津、市加速打造国际港口城市,天津港主航道逐年拓宽,海图频频更新。昨天,记者跟随天津海事局海测大队测量中心三分队队员杜长江出海扫测,体验到海测员的辛劳。
不能少紧一扣螺丝
48岁的杜长江在天津海域工作已经24年了。清晨5点,海面上还是一片漆黑,记者就跟着老杜和他的两位同事登船出发前往临港经济区3号港池扫测。船摸黑走了1个半小时,渐渐放慢速度,天也慢慢亮了。老杜说:“对于海测员来说,白天便于观察,一分一秒都非常宝贵。再加上扫测任务区一般都离码头较远,为了能把时间用在刀刃上,我们都是天不亮就出发。”
“1、2、3,使劲!”海测员们喊着号子,小心翼翼地把一个纺锤状的仪器放进海中。“这个是换能器,相当于海测员的眼睛,向海底发射和接收声波信号全靠它。”这时,海面上风力突然加大,小船左右摇摆超过15°。“快,上铁箍!”海测员们忙而不乱,先用4道铁箍把换能器紧紧扣住,接着又拿来18个大拇指粗细的螺丝钉为铁箍固定。一个个浪头涌上甲板,狠狠地拍在老杜和伙伴们身上,但大伙没有一个人闪避,更来不及抹去脸上的海水,都是一手拉紧铁箍,一手紧握扳手一圈圈地紧着螺丝扣。“45、46、47……好了!”直到再三确认螺丝全部严丝合缝,大伙才退进驾驶舱。
“换能器安放得是否稳定,直接关系着数据精确度,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个螺丝钉需要紧47圈左右,风浪再大,也不能少紧一扣。”老杜说。
整个海域必须分毫不漏
仅有2平方米左右的驾驶室,已经被6台仪器、3台电脑和航海设备占去了绝大部分空间,除了船长有个驾驶座外,老杜和两位同伴只能侧身站着。这时,海底水深、地形地貌等数据已传输过来,在电脑上通过2D模型实时显示,海测员们不错眼珠地盯着屏幕,随时记录。“北纬38°54′48″,东经117°52′22″,发现碍航物。”海测员小刘大喊。“靠近些,多扫几遍,看仔细点。”这时,老杜发现了前方不远处的危险指示航标,“碍航物长宽约100米×100米,是个高于平均水位12米的浅台。”“回到岸上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后,我们将立即联系有关部门,以最短时间进行排除。”“咱们的航向都在电脑上预设好了。由于突然发现碍航物,目前船已偏离既定航向10米左右,需要调头回去重新定位,一来一往需要40分钟。”老杜说。“才10米,就地继续扫测不行吗?”“那不行,即便是10米也有可能留下事故隐患,必须做到整个海域分毫不漏。”
每年280天以上在海上
18:10,天已经完全黑了,海测员们准备返航。这时,他们已经整整站了超过10个小时。“十多年前,天津港水域的海图每4年更新一次,到七八年前每两年更新一次,到最近三四年每半年更新一次。再加上南港、东疆、中心渔港等涉海工程,我们的任务量也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平均每年有280天以上都漂在海上。”老杜说,“要说苦,风餐露宿、披星戴月那是真苦。可经过我们的工作,往来天津的巨轮越来越多,港口天天在长高,心里总有说不出的幸福。大伙都希望每天能尽可能多量一段、多测一些,因为那样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天津速度’。”(马庚申)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