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李成名: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

2011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暨协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2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上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李成名做了题为“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的报告。

  下面有请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李成名做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的汇报。

  李成名:

  谢谢大家!我汇报的题目是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

  首先讲一下过去:大家都知道测绘部门为社会提供地理信息服务的时候,从模拟走向了数字,我们更多的把数据做成光盘、硬盘、以硬拷贝的方式拷贝到不同的部门,不同的部门得到这些数据信息以后,加载其上,按照他们的需求构建系统,满足他们信息化的需要。提供这些部门很多、规划、土地、房产等,同时按照不同的标准提供数据。这样各种专业部门把自己的专题信息加载在不同的来源渠道、不同标准建的空间数据基础之上,导致了作为整个信息化基础的地理信息基底空间基准不一样。有的城市甚至有四套基准。第二时间不一样,因为我们硬拷贝向外提供的时间段可能不一样。另外内容也不一样,因为采用不同的标准。这样的话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的时候整个系统,每个部门都独立运行,都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无纸化办公,都是为了提高效率问题不是很明显,现在发展到互联互通的时候问题就凸显了。现在谁掌握的信息最全谁的决策就可靠。信息化做的越久都要重新制订空间基底,所以国家我们现在开始构建全市一张图一个框架,把大家统一到一个平台上。这就是在数字城市启动之前面临的状况。

  初期有了这样的想法,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项目以后,有几种思路,有几个统一:

  一、所有的数据集中到一个地方。比如向发改委推动的四大数据库,集中起来,统一给大家提供服务。这样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比如北京市资源信息中心数据统一起来给大家提供服务,但是数据更新怎么办?权威部门数据只有权威部门才能更新。集中起来,我们国家每一个部门把自己的数据资源看的非常重,都希望把别人的数据共享过来,不希望把自己的共享出去,所以难度还是有的。

  第二种我们就是提供一张地图,只做一个基础的我有什么服务什么。最终我们选择分布式存储、逻辑集中、一站式服务。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数字城市。这样每个部门都有可共享的数据,你这个部门在自己的服务器可共享的数据可以提供出去,分布式存放。通过数据城市构建的平台把测绘数据、所有共享数据集中起来,最后给这些政府、部门、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地理信息服务。例如黔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构建了个平台,所有数据通过这个平台去调用。

  走到现在数字城市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现在到了整个虚拟数据中心的阶段。测绘信息进一步分布式存储。通过多节点也同,把基础信息协同起来,对外提供服务。另外分布的概念更广泛了,每一个部门既是使用者,同时通过在线注册的方式,可以把自己共享的数据注册到数据中心,这样全市构成虚拟数据中心。服务的方式、共享方式就由过去点到点,走向了点到中心,再到中心的方式。同初期相比,不再是我们测绘局建一个网站,大家调大家都用我,共享是双向的,双向对流。而且从单一节点走向了多向节点。过去部门和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现在所有的部门通过虚拟数据中心,虚拟数据中心再对用户共享的方式走向了点、中心到点的方式。最近我们验收了两个:

  一个是山东的宾州和一个是山东临沂是按照虚拟数据中心方式构建有三十个部门都成为虚拟数据中心节点,进行双向交流和提供。构建了七、八十个应用系统。包括执法执、公安、工商、城管、国家安全保障、地质灾害、土地利用等等。都是通过使用虚拟数据中心方式构建应用的系统。

  到目前为止,截止到现在,全国范围内按照这种模式开展的城市建设有220个,分布在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而且通过数字城市建设影响还不错,2010年9月14号做了13家中央新闻媒体,8个城市连续三个月进行采访报道,在全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做了数字中国行的大型报告活动。这是在临沂的启动仪式。报告过程中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登出来,数字城市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对整个数字城市的建设、应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包括经济日报连续专版对数字城市建设和应用进行了详尽的报告。5月23号李克强总理到了测绘创新基地,听了汇报和演示,接近30分钟时间,看问以后对数字城市建设平角很高。说数字城市建设有些方面已经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不久的将来,,从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大家都在谈,智慧城市我的理解是在数字城市基础上依托泛在网络,实现人与人、物与物等按需交换的服务。提到智慧,智慧有大有小,像我们人类发展一样,初期的时候无意识使用工具,然后有意识的使用工具,到了今天我们造宇宙飞船等等,就是不断的提高。我想智慧城市也是不断追求的过程,永远没有到顶。

  智慧城市首先有一个传感的设备,第二应该是包含泛在的网络,最后有一个虚拟的中心。这个中心可能以云计算为主体,最后在这样的中心基础上的应用。相当于这些传感的设备、传感网相当于我们人的听觉、视觉、触觉,能感受到外界的一些东西。有了这些网络我们把现实世界实时的信息能够感知到,有了这种泛在的网络,有互联网、有线电视网,这些网络相当于我们的神经,帮助我们把感知的东西传到大脑,这个大脑就是虚拟中心,最后大脑对取得的信息基于它的经验再做出一个规划付诸于决策。感知的网络可能取决于中心角色智能化的学习和服务。也有可能是数字城市加上泛在网络加上云计算。这就相当于一个人有脑袋、有四肢、有躯体一样,这才是全面的。

  从城市GIS叫到数字城市,现在又要开始叫智慧城市。任何一个时代的转变都有它的典型特征,这些典型特征决定了,现在有的开始叫智慧城市,这一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有一个本质的特征的转变。数字城市应该是“两式四化”两式时指:分布式和一站式;四化:数字化、空间化、网络化、协同化。到了智慧城市以后我想应该是有“三S四化。三S是Iaaas、Paas、Saas。四化:鲜活化、虚拟化、代理化、灵性化。咱们谈到更多的是辅助决策,就是给出很多指标,决策者看到这些指标做出一个判断。这是智慧城市的实践,因为数字城市建设过程中根据刚才判定的标准,有些已经做到不错了,智商能达到“2、3岁”的智商了。时间关系就不再介绍了。

  五、技术提升:

  1、我们做出来的地图要适应将来的泛在的网络上提供数字信息的服务。

  2、对技术从应用服务角度来说,对我们软件要求逐步能够支持云计算能力。我们的NewMap就提供了把软件功能作为服务发出去。能够把数据作为服务发出去,让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到。另外能够支持把活化的信息提供服务。更应该能支持云计算的能力。

  一个异地分布式的用户、在没有数据、没有设备、没有软件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云端提供服务,可以做到用户不关心数据源在何地、软件在何地,基础设施在何地,由虚拟云端、将分布式的数据、软件、硬件关共享、传输到云计算中心进行智能化处理,给出最终结果,发出指令或作出行动。我想最终是这样的一个东西。谢谢大家!

  (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人确认。)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