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午,由北京市交通委、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联合主办的中关村发展集团智能交通产业集群投资签约仪式在北京交通大学科学会堂举行。北京市委常委赵凤桐出席签约仪式。市有关委办局、中关村创新平台负责人,中关村智能交通产业联盟及相关院所、示范区重点企业等单位代表参加仪式。
相关单位进行签约 (3sNews配图)
活动仪式上,中关村发展集团与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签约。根据协议,中关村发展集团斥资1.05亿元,对智能交通产业链上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动态信息发布等关键节点的8家项目及企业进行集群投资,这是中关村发展集团继去年集群投资物联网产业链10家关键节点企业后,掀起的又一轮集群式股权投资高潮。此外,中关村发展集团还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等4家院所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以实现智能交通产业的资源、项目共享,推动首都智能交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智能交通是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面向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借助其高效、绿色的管理特色成为大中型城市未来交通建设方向。“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规划投资56亿元,提升智能交通。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和应用,将有效解决北京和一些大型城市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制约性问题,改善城市交通运行环境,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和人文科技形象,助力北京市“智慧城市”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截止目前,发展集团对智能交通产业总投资1.2亿元,预计直接带动风投、银行等社会投资1.4亿元,可实现年产值约36亿元的产业集群。
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驱动器,中关村发展集团主动与北京市发展重大需求接轨,驱动实现智能交通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及应用,通过科学设计项目发现机制、项目选择标准、挖掘产业链关键节点及技术,实现了智能交通产业的集群投资。中关村发展集团此次投资的8家企业均为中关村高科技企业,技术先进,应用性强,其技术和产品具有较强的可复制功能。其中,北京文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交通视频智能分析产品使北京市交通非现场执法的比率超过75%,视频智能分析系统与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连接后,可以改进交通信号配时,提高交通出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雷达芯片产品将大大降低道路交通监测雷达的生产成本;北京图安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三维交通辅助决策系统,能够优化交通运行规划,提高交管部门的城市交通规划决策效率和水平。
此次对智能交通产业集群的投资,是中关村发展集团主动与北京市发展需求接轨,不断创新投资支持方式,全力搭建中关村融资支持平台,深入落实人才特区建设要求,进一步发挥驱动器作用的具体体现,投资亮点纷呈:一是通过战略合作,实现了院所、高校和企业等中关村资源要素上的内部关联互动,针对产业链不同节点,实行差异化服务;二是以打造中关村融资平台为契机,需求共同利益点,在政府公共资金引导下,实现了政府资金、自有资金、风投及银行资本的联合投资;三是以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为己任,集成提供资本、技术、市场、厂房等要素服务,率先支持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四是探索知识产权商用化模式,比如与和利时公司以共享知识产权方式,进行合作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
集团总经理许强在介绍智能交通产业集群投资情况时指出,本次投资的项目及企业,涵盖了智能交通产业链的各个关键节点和技术,在投资方式上坚持多样化,政府资金、集团自有资金、风投、银行等机构共同参与,实现了支持项目和企业的资金需求一步到位。同时,通过与智能交通产业的项目来源院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集团将进一步扩展项目发现渠道,把握前沿技术发展方向,抓住智能交通产业关键节点,为支持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随后,中关村智能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刚同志和签约企业代表—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贺剑锋一一上台发言。
签约仪式上,北京市委常委赵凤桐强调,中关村要发挥创新平台优势,推动智能交通产业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及应用,积极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开创高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金融及各类投资机构和地方政府协同创新的新局面。
北京市委常委赵凤桐讲话 (3sNews配图)
中关村发展集团成立一年多来,始终坚持创新,发布了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路线图、建立了重大项目的七条挖掘渠道、探索了“股权投资+集群落地”和“平台+通道”的工作模式创新;下一步,中关村发展集团还将联合社会资本对云计算产业实行“群对群”及“基地+基金”式的产业链投资,为提升国有资本对接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为示范区建设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刘茜茜)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