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的定位和授时功能在军事、专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被列入新兴战略产业,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居于重要地位;近两年北斗系统组网加速,今年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已经完成,北斗导航大举迈入市场应用的拐点即将到来。
步入产业发力年
目前全球共有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导航系统位列其中,其他三个为美国的GPS导航系统、欧洲伽利略系统和俄罗斯GLONASS系统。GPS系统凭借先发优势,目前已垄断了全球导航应用市场,而中俄欧三方均在努力追赶中。此外,日本和印度也已将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纳入议程。
美国GPS系统目前占据了国内导航95%的市场份额,北斗导航系统的出现将打破GPS的垄断地位,在军事、电力、通讯、金融等多个领域实现对GPS的替代,掌握国家命脉。2007年10月,国防科工委发布的《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即提出了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空中交通管理、城市智能交通和通信领域的应用。2010年北斗卫星导航又作为新兴产业列入空间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未来卫星导航技术的研究发展推广应用将被放在重要位置,重中之重则是发展自主技术。
北斗二代系统在性能上已能媲美GPS,预计2012年之后,北斗二代将首先在军事及专业领域逐步替代GPS,实现北斗产业的第一次飞跃。我们保守估计未来3-5年这部分需求规模将达230亿以上。
导航终端未来发展趋势是多系统兼容,我们预计北斗导航系统进入民用市场的最佳发展路径将是走与GPS系统等兼容的路线。由于北斗导航系统要在2020年才覆盖全球,所以在这之前,北斗无法独立给消费者提供稳定高效的全球导航服务,因此直接以北斗单系统进入民用市场不太现实。GPS经过10多年的市场开拓,发展已非常成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产品价格低,性能高,拥有庞大用户群,而北斗目前处于初创期,产业链不健全,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化,价格高,所以选择以兼容GPS的方式来推出产品更容易被大众市场接收。
国内导航产业空间大
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按定位精度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高精度GNSS行业,常规定位误差在米级以下,应用在测绘勘探、地理信息、地质灾害监测、精细农林业、国防、时间同步等领域;二是消费类行业,其常规定位误差在1米至10米,应用于手机导航、车辆导航等。
2003-2010年中国导航市场规模(3sNews 配图)
2009年全球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达到660.2亿美元,2001-2009年期间全球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年均成长率23.3%。其中专业应用市场规模达163亿美元,占整个市场的24.7%。根据ABI公司研究显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应用终端的销量将在2010年达到5亿个,到2014年可达到11亿个;ABI还预测到2012年全球GPS手机销售量将超过5.5亿部。
中国卫星(600118)导航起步较晚,2006 年年产值仅占全球产值2-3%左右,而2009年产值已占全球产值的12%左右,发展迅速惊人;同时,相比美国GPS系统,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建设刚刚起步,一旦实现亚太区和全球的无源覆盖,发展前景巨大。
目前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市场以消费应用为基础,根据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数据,国内导航市场消费应用占比从2003年的56.5%提升至2010年的91.6%。
车载导航终端是最大应用领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中国汽车产量达935万辆,占世界产量将近13%;到2010年,中国汽车保有总量将超过8000万辆。而目前国内车载导航渗透率不到10%,远低于日本的59%和欧美的25%,将为民用导航市场提供广阔的增长空间。
元器件厂商迎发展机遇
元器件占导航设备价值的50%以上,是北斗产业核心;北斗终端市场具有定制化特点,不同厂商之间产品形成差异化;运营服务短期受限于用户数量不足,长期发展前景可期。
2001-2008年GNSS应用接收机全球销量(3sNews 配图)
北斗导航产业链最核心领域为上游元器件,其中芯片、板卡占据导航设备价值的50%-65%,但由于国内厂商在核心芯片技术上的缺失,通常国内设备制造商通过采购国外芯片和板卡然后针对不同应用开发OEM板,再做成整机销售,因此国内企业仅能获得设备价值的35%-50%。而其他关键元器件,如北斗天线、功率放大器、低噪放等。虽然已开始国产化,但也仅有国腾电子(300101)、海天天线、复控华龙等少数厂家具备开发能力,产业竞争格局相对集中。下一步实现核心芯片自主研发将是国内厂商技术突破的关键。
目前国内从事北斗一号终端产品研发生产的厂家不到10家,每家厂商在产品领域、重点销售区域均有所差异,而且北斗终端的研制需要生产厂商与客户长期合作,才能根据客户的行业特性和自身需求开发出适合的产品,因此各厂商市场份额相对比较稳定,形成一定规模的主要有北京星地恒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航天恒星科技(002132)股份有限公司和国腾电子。
由于目前北斗一代用户数量有限,仅6万多,所以以用户数量为基础的运营服务市场规模较小,处于初始阶段,未来随着应用的深化和用户数量的增加,运营服务商前景巨大,同时也反过来拉动北斗终端的需求。目前已有8家运营服务商,主要有北斗星通(002151)、神州天鸿、国腾电子等。
由于现在北斗系统主要应用于军事和特种行业,关系国家安全,我国对特种行业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实施严格的管理,无论是上游元器件,中游终端还是下游运营服务商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资质认证,因此企业进入门槛均较高。北斗终端制造所需要的核心元器件,如基带芯片、微控制器等尚需依赖进口,而国产化的天线、功率放大器等也具有技术含量高,开发难度大的特点,具备开发能力的国内厂商较少,行业技术壁垒较高。
随着北斗二代的加速建设,北斗系统将在性能上媲美甚至超越当前的GPS系统,将有越来越多的厂商进入北斗产业,分享这一巨大的利益蛋糕。我们认为未来北斗产业将实现终端芯片化、产业细分化和功能集成化。而从长远来看,北斗必定会按照GPS 发展路径,逐步公开ICD码,使国外厂家也可研发北斗终端机芯片,市场竞争将趋激烈,促使应用进一步普及和产品成本价格下降。国内厂商凭借先发优势依然能够较大程度分享市场的快速成长。(程兵)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