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can me 分享到微信

对地观测中心全面实施“对地观测数据共享计划”

在这次会议上,对地观测中心还发布了“对地观测数据共享计划”。该计划通过网络免费下载和面向国家重大项目的专项共享服务协议两种形式,将LANDSAT-5、LANDSAT-7、RESOURCESAT-1、ERS-2、ENVISAT等中等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向全国开放共享,首批共享数据将达到2.3万景。

  2011年3月16日,国际对地观测高层战略研讨会暨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期满报告会在北京新技术基地召开,会议上发布了“对地观测数据共享计划”。

  中国科学院阴和俊副院长、徐冠华院士、童庆禧院士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大会并讲话,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国家有关部委、中国科学院机关及院内兄弟院所,以及来自美国、德国、匈牙利、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国际知名科学家、国际组织代表等百余人应邀出席大会。

  会上,中心郭华东主任首先作“中心三年建设期报告”,全面介绍了中心三年建设期的基本情况,包括体制机制、战略规划、人才队伍、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重大成果,以及航空航天数据接收、空间信息服务、数字地球科学平台、国际合作等几大核心能力,并对未来发展目标和理念进行了全面阐释。

  为了促进中心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中心成立了发展战略委员会、国际专家委员会、工程技术委员会等学术咨询机构。会上,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徐冠华院士、国际专家委员会委员Michael F. Goodchild教授、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童庆禧院士分别致辞。

泰伯网

发布“对地观测数据共享计划”(3sNews 配图)

  在这次会议上,对地观测中心还发布了“对地观测数据共享计划”。该计划通过网络免费下载和面向国家重大项目的专项共享服务协议两种形式,将LANDSAT-5、LANDSAT-7、RESOURCESAT-1、ERS-2、ENVISAT等中等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向全国开放共享,首批共享数据将达到2.3万景。

  对地观测中心郭华东主任宣读了这一决定。并分别与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国家统计局、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河北省测绘局、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签署了数据共享协议,阴和俊副院长、徐冠华院士、李朋德副局长、廖小罕副司长、白星碧副司长、张国成主任、赵宏宇副主任等领导见证了签约仪式。

  郭华东主任指出,在我国对地观测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各行各业对对地观测数据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形势下,为了进一步发挥遥感卫星地面站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国空间对地观测领域的关键作用,为全国遥感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对地观测中心推出了这一数据共享服务计划。此举将以往有偿服务为主的模式转变为面向全国用户的数据共享占核心地位的公益服务模式,实现了用户服务形式的重大转变。随着数据共享服务的深入开展,对地观测中心将和广大用户一道,继续探索数据共享的新形式与新内容,实现数据共享广度与深度的进一步拓展。

  对地观测中心“数据共享服务计划”的网址是http://ids.ceode.ac.cn,用户进行网站注册并经审核和授权后即可以登录网站,通过完全可视化的地图窗口查询检索并下载共享数据。数据查询条件分为时间条件、空间条件、卫星属性三大类,其中可以通过画图操作、选择行政区域、输入经纬度等方式设置空间条件,可以同时选择多个卫星进行联查,还可以进一步设置传感器或者成像模式等具体参数条件。网站支持迅雷、Flashget等第三方下载工具,以方便用户批量连续下载数据。

  作为我国空间对地观测最主要的数据来源和历史资料库,对地观测中心拥有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和遥感飞机,所获取的数据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海洋、国土资源、地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众多领域,用户遍及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近年来,为满足国家各领域对空间对地观测数据快速增长的需求,对地观测中心积极探索用户服务的新形式,在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监测工作中,通过不同形式与机制实现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的批量、即时共享,将海量数据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决策部门,有力提升了遥感对抗震救灾工作的技术支撑,获得了国家领导、各级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对地观测数据共享计划”的实施,是推动对地观测数据共享、支持科技创新的开创性举措,对于满足全国用户对对地观测数据的应用需要、提升我国地球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原始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

喜欢您正在阅读的内容吗?欢迎免费订阅泰伯每周精选电邮。 立即订阅

参与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哦!点击

  •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

    {{item.created_at}}
    {{item.support}}
    回复{{item.replynum}}
    {{child.username}} 回复 {{child.to_username}}:{{child.content}}

更多精选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