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我国的载人航天将再度启程。
要说起上一次我国发射载人航天飞船,得算到2016年了。
相隔的5年时间,恰好是航天以商业化的形式逐渐拉近与大众距离的印证,就像摄影、教育、文旅到商业冠名等在航天圈已不再鲜见。
拍火箭,小众也是市场
“晚上拍嫦娥五号发射,就看到一个巨大的火球冲上天,轰隆隆地穿云,那一片都被照亮了。当你看不见它的时候,依然能听到那种山崩地裂的声音。”摄影师徐可意至今还记得去年她第一次拍摄火箭发射时的那般震撼。
在这之前,一向热爱摄影的她会拍点星空自然的题材。“当时是一个经常拍摄火箭的朋友邀请我,问我要不要也一起去拍火箭。”
答应了那次邀约之后,徐可意又接了几次拍摄。前段时间,他们一行“拍火箭的人”刚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现场回来。
除了徐可意,还有摄影师Tea-tia、王昊。聚在一起拍摄火箭之前,他们多独立拍些天文、星空素材。“我们这个团队,每次大概4—5个人,会从不同的方位拍摄,现场把火箭发射的视频做出来,及时发布。其中,每个人会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有的做照片,有些做视频。”徐可意表示。
在他们的回忆中,拍火箭的事情是去年开始的。徐可意指出,“起初是个自发的行为,后来会有一些品牌方找来。这些品牌客户会觉得,如果拍火箭能带上他们的一些宣传就更好了。”
陆续的便有一些制造企业、电子产品商、车企,还有本身就是航天合作伙伴的企业与摄影团队达成合作。“商业机构希望能够在苛刻的发射环境中把自己产品的优势凸显出来。”
算起来,被朋友拉入伙的王昊,也去过六七次火箭发射现场了。在他看来,看客还有厂商们,对蓄势待发的预热情况很感兴趣,更希望以倒计时的方式呈现整个发射过程。比如发射前几天、几个小时、几分钟分别是怎样的状态。“其中,拍摄前有一个比较大的热门题材就是火箭转场,火箭从制造厂分节送到文昌的工厂里面。垂直总装完之后,火箭将在提前一周左右的时间被转移到发射架。单单开封时间,就足有五六个小时。”
因有发射频率等限制,对于摄影师们来说,拍火箭的单子还是按照摄影圈一般的商业单去接。
只不过在可预见的未来,拍摄火箭的任务会变得越来越频繁,参与的人也将越来越多。“发射拍摄的创意形式和地点已经开始有一些重复,不光是我们,对于商业客户而言,最大的优势也是创意的形式和稳定的产出。”王昊表示。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