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众知,新加坡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一直处在全球的最顶端。作为各类智慧城市榜单的卫冕之王,新加坡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智慧国家2025”计划,这也是全球首个智慧国家的蓝图。
新加坡人口密度很大,据数据统计,2016年新加坡的人口密度就已经达到7908人/平方公里。同年,北京的人口密度为1323人/平方公里,仅相当于新加坡的六分之一。
但是,跟祖国心脏长期“红得发紫”的交通路况不同,在新加坡,除了交通事故、道路整修等特殊情况外,交通拥挤的情况却并不常见。作为国际顶尖的智能交通城市典范,新加坡的很多做法都让人眼前一亮。
硬件给力,12%的国土面积用来修建道路
如今的新加坡,可谓是寸土寸金,但新加坡的道路却异常宽阔。这是因为,早在规划建设初期,新加坡就极为前瞻性的将12%的国土面积用作修建道路。为将来可能面对的交通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除此之外,新加坡还斥巨资建设公共交通网络,引导居民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统主要包括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其中轨道交通又分为地铁(MRT)和轻轨(LRT)。截止到2015年,新加坡已通车运营的轨道线路高达183公里,其中地铁占84%。在线路规划上,轻轨呈环状布局串联外围居住区,并与地铁车站相衔接。
新加坡轨道交通线路图
根据新规划,新加坡未来还将进一步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到2030年,新加坡的地铁线路总长将增加至360km,80%的居民从家步行到地铁站的时间在10分钟以内,居民出行20公里以内耗时小于1小时的比例达到85%。
软件领先,覆盖全国的智能交通系统
除了积极的建设公共交通系统之外,新加坡在交通信息化方面也没有放松。自1995年起,新加坡就逐步运用各种创新技术手段来提高路网的运行效率,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智能交通系统。
新加坡智能交通系统组成架构图
该系统主要包括:城市快速路监控信息系统、车速信息系统、优化交通信号系统、出行者信息服务系统以及整合交通管理系统五个部分。由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简称陆交局)的智能交通中心负责建设、管理和运营,
新加坡几乎所有的交通信息,都要通过这套系统进行数据收集、发布和管理。基本实现了对新加坡现代化交通系统的智能管理和调控,保证了快速、安全、舒适、方便的交通服务水平。
目前,新加坡陆交局还在开发新一代的交通管理系统,预计在2020年投入使用。
据了解,新系统通过安装在每辆车上的智能行车器来收集交通数据,可以在后台随时监测汽车的位置,并提供大量可供分析的数据。管理者可以借之监测全国范围内的车辆数量与平均车速等交通状况,系统也会通过道路布局图标注出拥堵和事故路段。这套系统监测交通状况的水平已达到能在任何时间内显示道路上的每一辆车。
冻结私家车数量,意将私家车的年增长率归零
从2018年2月起,新加坡实行了史上最严厉的“控车令”。官方宣布全面禁止新增私家车上路,停止发放拥车证,冻结时间暂定为两年。
在新加坡,私家车想要合法上路必须拥有拥车证,拥车证期限一般为10年。此禁令一出,也就意味着,新加坡未来两年的私家车新增总量将会归零,甚至可能会减少。
此外,新加坡对进口新车一律征收45%的进口税,购车时还要支付一笔数额不小的登记费以及相当于汽车市场价格150%的额外费用。新加坡是世界上购车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居民日常的用车费用也非常高昂。除常规费用外,新加坡规定汽车寿命的超过10年要多收10%的道路税,超过14年则增加50%。另外,新加坡所有通往市中心的主要道路上都设有电子收费闸门,自动收取每辆汽车的过路费,每次大概0.5-6新元(约合人民币2.5至30元)。
居民参与度高,反馈积极
在新加坡的交通规划及建设中,居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据了解,新加坡陆交局通过公众咨询、问卷调查、公众讨论、公共电话邮箱等方式来收集公众意见。其在2012一年内回复了约20万封电子邮件,通过全年全日无休的热线回复了超过100万名居民的反馈电话。
新加坡陆交局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的反馈意见从2009年的90万条增加到2012年的120万条,平均每25秒就有公众提出一个意见。
为了编制综合交通规划2013,新加坡陆交局收集了1700多份关于“我们怎样提高你的出行体验”的反馈意见,在2012年的5个月内与大约400人进行座谈,并从日常工作中收集的3500份反馈意见中了解公众的想法。
新加坡交通规划的策划、修编、实施、管理的每一阶段、每个环节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并提供反馈意见。软硬件的双重保障,加之严厉的机制推动,伴以积极的居民反馈,让新加坡即便是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仍跻身于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的国际一流水平。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