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北京也是个极易发生内涝的城市,刚刚过去的7·20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于是,北京市政府想出了新的对策。
新规划73个蓄洪蓄涝区,能容纳5个昆明湖的水
近日,《北京市中心城排水防涝规划》已经获得市政府批复。这份事关整个城市运行安全的规划显示,全市将规划73处蓄洪蓄涝区。平日里这些蓄涝区都会以滨河公园的面目出现,而到了汛期需要时,这73个蓄洪蓄涝区能存贮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雨水,相当于5个昆明湖。“蓄洪蓄涝区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河道满了道路雨水进来时可以短暂蓄水;另外一个就是在河道漫溢时,让洪水停留在这里,而不是直接进入城市道路。”市规划院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还介绍,北京一共有防洪排涝河道273条,其中规划重点河道125条,包括60条防洪河道和65条排涝河道。按照《北京市中心城排水防涝规划》,在山区本市还将规划新建5座水库。
除了蓄洪蓄涝区以外,北京市还计划在中心城结合公园绿地建设绿色生态调蓄区71处;结合广场体育场等建设调蓄水池23处;利用河湖调蓄5处。
除湿地公园外,北京还将再建10个湿地保护小区。和湿地保护区相比,湿地保护小区面积较小,但同样具备生态保护价值。10个湿地保护小区将在延庆曹官营水库、密云清水河、房山拒马河、昌平南口等地建设。不同于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以生态保护为目的,建成后实行封育管理,不会对游人开放。
本市将在山区规划新建5座水库。这5座水库从东北至西南分别是钻子岭水库、西峰山水库、陈家庄水库、二道河水库和张坊水库,和现有88座水库一起,可以实现83%的山区流域面积控制率。
根据《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到2017年,累计增加水域面积1000公顷,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70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50平方公里。市园林绿化局牵头编制全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到2017年,累计建成10个湿地公园和10个湿地保护小区。
这是一个全方位的防洪排水格局
北京是严重缺水的特大城市,尤其是近十几年连续干旱,造成部分河流多年断流、干涸,湿地面积逐步减少,功能逐渐退化。
除了蓄洪蓄涝区以外,北京市还计划在中心城结合公园绿地建设绿色生态调蓄区71处;结合广场体育场等建设调蓄水池23处;利用河湖调蓄5处。
目前,北京市在“西蓄、东排、南北分洪”防洪排水格局基础上,构建“两纵四横、一环双网”总体格局,形成由建设小区、市政道路等源头雨水控制与利用系统、雨水管道、雨水泵站、排水河道、蓄洪蓄涝区、防涝设施等组成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有了这样的全盘布局,北京市也在积极编制全面落实推进“海绵城市”的相关意见,“海绵城市”的概念将覆盖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和各个新城。(文|泰伯网 龙薇)
{{item.content}}